泰和矿区环境质量模糊评价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矿山环境评价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矿山环境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2 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矿区环境综合评价 | 第15-26页 |
| ·评价原则和方法 | 第15页 |
| ·评价原则 | 第15页 |
| ·评价方法 | 第15页 |
| ·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理论 | 第15-18页 |
| ·模糊单因素综合评价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 ·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17-18页 |
| ·指标体系选择及层次结构图的建立 | 第18-19页 |
| ·指标体系建立 | 第18-19页 |
| ·层次结构图建立 | 第19页 |
| ·原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 第19-21页 |
| ·基于关联度的评价指标权重和隶属度的确定 | 第21-26页 |
| ·关联度理论 | 第21-23页 |
| ·基于关联度的权重的确定 | 第23-24页 |
| ·基于关联度的隶属度确定 | 第24-26页 |
| 3 矿区概况及环境评价因子监测 | 第26-41页 |
| ·矿区基本情况 | 第26-28页 |
| ·矿区地理交通位置 | 第26-27页 |
| ·矿区范围 | 第27-28页 |
| ·矿区自然及社会概况 | 第28-34页 |
| ·煤层及煤质 | 第28-32页 |
| ·地形地貌及气象 | 第32页 |
| ·土壤及侵蚀现状 | 第32-33页 |
| ·植被及野生动物资源 | 第33-34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4页 |
| ·环境评价因子的监测 | 第34-41页 |
| ·环境空气监测 | 第34-36页 |
| ·环境地下水监测 | 第36-37页 |
| ·环境地表水监测 | 第37-38页 |
| ·噪声监测 | 第38页 |
| ·固体废弃物监测 | 第38-39页 |
| ·生态环境监测 | 第39-41页 |
| 4 泰和矿山环境综合评价 | 第41-67页 |
| ·环境质量标准 | 第41页 |
| ·评价等级划分及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41-49页 |
| ·评价等级划分 | 第41-44页 |
|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第44-49页 |
| ·权重的计算 | 第49-57页 |
| ·环境空气关联度及权重计算 | 第49-50页 |
| ·地面水关联度及权重计算 | 第50-51页 |
| ·地下水关联度计算 | 第51-52页 |
| ·噪声关联度计算 | 第52-53页 |
| ·固体废弃物关联度计算 | 第53-54页 |
| ·生态环境关联度计算 | 第54-55页 |
| ·矿山环境评价的中间层权重计算 | 第55-57页 |
| ·隶属度计算 | 第57-63页 |
| ·环境空气的隶属度计算 | 第57-60页 |
| ·其它污染因素的隶属度计算 | 第60-63页 |
| ·环境模糊多层次综合评价 | 第63-65页 |
| ·矿山环境中间层污染评价 | 第63-64页 |
| ·矿山环境目标层的评价 | 第64-65页 |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 5 环境保护工程相关治理措施 | 第67-70页 |
| ·环境空气污染及治理措施 | 第67页 |
| ·污废水污染及治理措施 | 第67-68页 |
| ·固体废物污染及治理措施 | 第68页 |
| ·噪声污染及治理措施 | 第68页 |
| ·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 第68-69页 |
| ·环境保护措施 | 第69-70页 |
| 6 结论和展望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0页 |
| ·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作者简历 | 第73-7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