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10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7-8页 |
·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2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创作群体发展历程 | 第10-22页 |
·概念 | 第10-11页 |
·群体 | 第10页 |
·陶瓷学院陶瓷艺术创作群体 | 第10-11页 |
·群体特征 | 第11-12页 |
·发展历程 | 第12-22页 |
·孕育期(1904 年到 1958 年) | 第12-15页 |
·崛起期(1958 年—1966 年) | 第15-18页 |
·低沉到复苏期(1966 年到 1979 年) | 第18-19页 |
·拓展期 | 第19-22页 |
3 陶瓷学院陶瓷艺术创作群体艺术风格特征 | 第22-35页 |
·创作思想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 第22-26页 |
·题材内容的时代性和生活性 | 第26-29页 |
·语言形式的独创性和多样性 | 第29-31页 |
·材料工艺的丰富性和创新性 | 第31-33页 |
·功能空间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 第33-35页 |
4 陶瓷学院陶瓷艺术创作群体艺术成就、地位和影响 | 第35-53页 |
·陶瓷学院陶瓷艺术创作群体对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 第35-45页 |
·对青花瓷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 第35-38页 |
·对粉古彩瓷绘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 第38-41页 |
·瓷雕艺术推陈出新、名家迭出 | 第41-42页 |
·“现代陶艺”的兴起和快速发展 | 第42-43页 |
·对陶瓷综合装饰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 第43-44页 |
·色釉瓷的继承和创新成果令人欣喜 | 第44-45页 |
·陶瓷学院艺术创作群体在国内外陶瓷艺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 第45-53页 |
·办学特色鲜明、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 第45-47页 |
·人才辈出,形成了一种“陶院现象” | 第47-49页 |
·陶瓷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 第49-50页 |
·与国内外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频繁 | 第50-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图片来源 | 第57-59页 |
硕士毕业生信息表 | 第59-60页 |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 第60-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