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方法和目的 | 第14-15页 |
·文章结构 | 第15页 |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阎锡山经济思想形成之背景分析 | 第16-24页 |
·阎锡山生平 | 第16-18页 |
·民国前的世界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1840 年—1911 年) | 第18-20页 |
·民国期间的世界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1911 年—1949 年) | 第20-22页 |
·民国时期世界的政治经济状况 | 第20-21页 |
·民国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 第21-22页 |
·阎锡山退居台湾之后的世界和台湾政治经济状况 | 第22-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阎锡山经济思想的理论体系 | 第24-47页 |
·“大同经济理论” | 第24-26页 |
·构建“理想的经济制度” | 第24-25页 |
·“大同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农业经济思想 | 第26-30页 |
·改良农村组织结构 | 第26-28页 |
·改善农业经济环境 | 第28-30页 |
·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 第30页 |
·工业经济思想 | 第30-34页 |
·“造产救国论” | 第31页 |
·“军事工业优先发展” | 第31-33页 |
·“重视工业合理布局” | 第33页 |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 | 第33-34页 |
·货币金融思想 | 第34-39页 |
·取消金代值,代之“物产证券”“实物准备库” | 第34-36页 |
·统一货币,兴办银行,融通社会资金 | 第36-37页 |
·合作金融,活跃农村金融市场 | 第37-39页 |
·对外贸易思想 | 第39-41页 |
·发展生产,扩大对外输出,进行“商战” | 第39-40页 |
·“抵制洋货”,推行“土货运动” | 第40-41页 |
·“统制贸易” | 第41页 |
·经营管理思想 | 第41-46页 |
·对经营现代企业的认识——实行股份制 | 第42页 |
·适时调整公司管理体制 | 第42-43页 |
·重视科技,培养人才 | 第43-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阎锡山经济思想的来源 | 第47-57页 |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 第47-49页 |
·传统儒家思想 | 第47-48页 |
·晋商精神 | 第48-49页 |
·受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 | 第49-53页 |
·晚期“重商主义” | 第49-50页 |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 第50-52页 |
·“军国主义” | 第52-53页 |
·借鉴共产主义革命思潮 | 第53-56页 |
·“土地村公有 | 第53-54页 |
·“按劳分配”理论 | 第54-55页 |
·“新经济政策”与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阎锡山经济思想的评述与启示 | 第57-66页 |
·阎锡山经济思想的特点 | 第57-60页 |
·涉及面广,且内容详细 | 第57-58页 |
·讲求效率,又精打细算 | 第58-59页 |
·兼收并蓄,有理论独创 | 第59-60页 |
·对阎锡山经济思想的总体评价 | 第60-61页 |
·对山西经济转型跨越的启示 | 第61-65页 |
·促进经济转型,营造良好环境 | 第61-62页 |
·推动经济发展,完善金融机制 | 第62-63页 |
·完成跨越转型,重在科教人才 | 第63-65页 |
·突破固有阻塞,意在勇于探索 | 第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