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8页 |
·1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现状 | 第14-15页 |
·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抑郁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生活质量及与抑郁的关系 | 第16-18页 |
·小结 | 第18页 |
·理论框架 | 第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25页 |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样本含量的计算 | 第20页 |
·样本纳入标准 | 第20页 |
·样本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样本人群的选取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伦理学原则 | 第23页 |
·质量控制 | 第23-24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24页 |
·缺失值的处理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5-44页 |
·问卷回收情况 | 第25页 |
·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 | 第25-30页 |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 第25-27页 |
·研究对象的家庭情况 | 第27-29页 |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 | 第29-30页 |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第30页 |
·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信度结果 | 第30页 |
·儿童少年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量表的信度结果 | 第30页 |
·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 | 第30-37页 |
·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抑郁状况 | 第30-32页 |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患者DSRS得分情况 | 第32-33页 |
·不同家庭特征的患者DSRS得分情况 | 第33-34页 |
·不同临床资料的患者DSRS得分情况 | 第34-35页 |
·计量资料的Pearson相关分析 | 第35页 |
·T1DM患者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抑郁患者与非抑郁患者结局指标比较 | 第37-38页 |
·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 第38-44页 |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患者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 | 第38-39页 |
·不同家庭特征的患者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 | 第39-40页 |
·不同临床资料的患者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 | 第40-41页 |
·计量资料的Pearson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T1DM患者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4-54页 |
·问卷回收情况 | 第44页 |
·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使用情况 | 第44页 |
·湖南省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合并抑郁症状的现状 | 第44-45页 |
·T1DM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 | 第45-50页 |
·年龄 | 第45-46页 |
·患者目前受教育情况 | 第46页 |
·父母婚姻状况 | 第46-47页 |
·家庭年收入 | 第47页 |
·过去半年住院情况 | 第47-48页 |
·同伴关系 | 第48页 |
·亲子关系 | 第48-49页 |
·空腹血糖 | 第49页 |
·样本来源 | 第49页 |
·其它 | 第49-50页 |
·湖南省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 | 第50-51页 |
·儿童青少年T1DM患者抑郁症状与生活质量总体满意度的关系 | 第51-52页 |
·护理实践启示 | 第52页 |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52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52-53页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附录1 | 第60-62页 |
附录2 | 第62-65页 |
综述 | 第65-72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