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9-10页 |
2.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观察病例来源 | 第10页 |
·病例完成情况 | 第10页 |
·治疗前均衡性分析 | 第1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0-18页 |
·诊断标准 | 第10-12页 |
·糖尿病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糖尿病高危足诊断标准 | 第11页 |
·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型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糖尿病高危足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方法 | 第12-13页 |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 第13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3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页 |
·病例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 第13-15页 |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3-14页 |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4页 |
·病例终止标准 | 第14-15页 |
·研究治疗方案 | 第15页 |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15-16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15页 |
·疗效性指标 | 第15页 |
·各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水平比较 | 第15页 |
·研究方案执行情况比较 | 第15-16页 |
·疗效评价 | 第16-17页 |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16页 |
·糖尿病高危足踝肱比(ABI)疗效评定方法 | 第16页 |
·糖尿病足浅感觉变化及震动感觉阈值(VPT)疗效评定方法 | 第16页 |
·研究人员职称、学历分类标准 | 第16-17页 |
·病例报告表内容填充率评价标准 | 第17页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7页 |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报告 | 第1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4. 研究结果 | 第18-27页 |
·各中心研究结果 | 第18-20页 |
·各中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18页 |
·各中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18-19页 |
·各中心治疗前后FPG、2hPG、HbA1c比较 | 第19页 |
·各中心治疗前后ABI值比较 | 第19页 |
·各中心治疗前后浅感觉结果比较 | 第19-20页 |
·本中心治疗前后足部深感觉结果比较 | 第20页 |
·分中心与本中心结果比较 | 第20-24页 |
·分中心与本中心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0-21页 |
·分中心与本中心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1页 |
·分中心与本中心FPG、2hPG、HbA1c结果比较 | 第21-22页 |
·分中心与本中心ABI值比较 | 第22页 |
·分中心与本中心足部浅感觉结果比较 | 第22-23页 |
·分中心与本中心研究人员职称构成比较 | 第23页 |
·分中心与本中心研究人员学历构成比较 | 第23页 |
·分中心与本中心病例完善情况比较 | 第23-24页 |
·本期研究与前期研究结果比较 | 第24-25页 |
·两期研究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4页 |
·两期研究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4页 |
·两期研究FPG、2hPG、HbA1c结果比较 | 第24-25页 |
·两期研究ABI值比较 | 第25页 |
·两期研究足部浅感觉结果比较 | 第25页 |
·本期研究安全性观察 | 第25-26页 |
·病例脱失及终止情况 | 第26页 |
·研究结果小结 | 第26-27页 |
5. 讨论 | 第27-36页 |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高危足的认识 | 第27-31页 |
·糖尿病高危足发病机制探讨 | 第27-29页 |
·糖尿病高危足治疗进展 | 第29-31页 |
·结语 | 第31页 |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高危足的认识 | 第31-33页 |
·历史源流 | 第31页 |
·病因病机 | 第31-32页 |
·现代中医对糖尿病高危足的探讨 | 第32-33页 |
·导师治疗糖尿病高危足的学术思想 | 第33-34页 |
·关于糖尿病高危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3-34页 |
·关于糖尿病高危足治则治法的确立 | 第34页 |
·脉通方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4-36页 |
·脉通方方药组成 | 第34-35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5-36页 |
·本课题推广研究的些许体会 | 第36页 |
6. 研究结论 | 第36-37页 |
7. 问题 | 第37页 |
8. 展望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综述 | 第43-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件一 | 第57-66页 |
附件二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