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第一章 结直肠癌的中西医研究概述 | 第10-13页 |
1 结直肠癌的研究现状 | 第10页 |
2 结直肠癌的病因病机研究 | 第10页 |
3 结直肠癌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第10页 |
4 结肠癌的现代疗法 | 第10-11页 |
·手术治疗 | 第11页 |
·化学药物治疗 | 第11页 |
·生物治疗 | 第11页 |
·放射治疗 | 第11页 |
5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和治疗 | 第11-13页 |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 第11-12页 |
·结直肠癌的中医药治疗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雷公藤甲素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 雷公藤甲素概述 | 第13页 |
2 雷公藤甲素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3 雷公藤甲素抗肿瘤活性 | 第13-14页 |
4 雷公藤甲素毒性 | 第14页 |
5 雷公甲素其他药理作用 | 第14-15页 |
·抗炎作用 | 第14-15页 |
·免疫抑制作用 | 第15页 |
·抗生育作用 | 第15页 |
6 雷公藤甲素新制剂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第三章 微球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1 微球概述 | 第17页 |
2 载体材料的分类 | 第17-18页 |
3 分散相溶剂的选择 | 第18页 |
4 微球制备方法 | 第18页 |
5 膜乳化技术 | 第18-20页 |
·常规膜乳化技术 | 第19页 |
·快速膜乳化技术 | 第19-20页 |
6 微球制剂研究 | 第20-21页 |
前言 | 第21-22页 |
实验部分 | 第22-57页 |
第一章 雷公藤甲素-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22-4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2-36页 |
·仪器 | 第22页 |
·材料 | 第22页 |
·雷公藤甲素HPLC检测的方法学考察 | 第22-26页 |
·雷公藤甲素-PLGA微球制备工艺研究 | 第26-36页 |
2 结果 | 第36-39页 |
·表面形态学特征 | 第36页 |
·粒径大小及分布 | 第36-37页 |
·微球再分散性 | 第37-38页 |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0页 |
第二章 雷公藤甲素微粒及雷公藤甲素PLGA微粒的制备 | 第40-4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0页 |
·仪器 | 第40页 |
·材料 | 第40页 |
·雷公藤甲素微粒及雷公藤甲素-PLGA微粒的制备 | 第40页 |
2 结果 | 第40-42页 |
·表面形态学特征 | 第40-42页 |
·粒径大小及分布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雷公藤甲素-PLGA微球和微粒体外释放行为评价 | 第44-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8页 |
·仪器 | 第44页 |
·材料 | 第44页 |
·微球体外释放 | 第44-48页 |
2 结果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雷公藤甲素制剂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50-5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3页 |
·仪器 | 第50页 |
·材料 | 第50页 |
·细胞培养与传代 | 第50页 |
·不同浓度雷公藤甲素对CT26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50-52页 |
·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雷公藤甲素制剂对结肠癌CT26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2-53页 |
2 结果 | 第53-56页 |
3 讨论 | 第56-57页 |
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