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狱新语》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本文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折狱新语》概述 | 第11-21页 |
第一节 李清与《折狱新语》 | 第11-17页 |
一、李清生平简介 | 第11-13页 |
二、《折狱新语》成书背景 | 第13-16页 |
三、《折狱新语》版本及流传 | 第16页 |
四、《折狱新语》的内容和价值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折狱新语》的特征 | 第17-21页 |
一、语言特征 | 第17-18页 |
二、内容特征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折狱新语》中的审判特点 | 第21-34页 |
第一节 明代府的审判职能 | 第21-25页 |
一、府的审判职能 | 第21-23页 |
二、推官的职权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折狱新语》审判特点分析 | 第25-34页 |
一、民事案件审判依据 | 第25-26页 |
二、刑事案件审判依据 | 第26-27页 |
三、一审案件审判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四、复审案件审判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五、证据的运用 | 第30-32页 |
六、审判原则与技巧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折狱新语》所见司法理念分析 | 第34-39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司法理念 | 第34-36页 |
一、矜恤慎杀 | 第34页 |
二、刑罚适中 | 第34-35页 |
三、息讼与教化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折狱新语》中的情理法 | 第36-39页 |
一、情理法概述 | 第36-37页 |
二、《折狱新语》中的情理法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折狱新语》的意义和局限性 | 第39-42页 |
第一节 《折狱新语》的意义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折狱新语》局限性 | 第40-42页 |
一、过度重视妇女贞洁 | 第40页 |
二、相信鬼神,讲究阴德 | 第40页 |
三、屈从上级的批示 | 第40页 |
四、注重身份等级 | 第40页 |
五、文风绮丽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