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目次 | 第10-12页 |
| 1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甘蔗收获机械及其断尾机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甘蔗收获机械的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 ·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在甘蔗收获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 ·虚拟样机技术 | 第15页 |
| ·虚拟样机技术在甘蔗收获机械领域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2 甘蔗各部位机械特性及糖度的差异性研究 | 第18-28页 |
| ·甘蔗茎秆切割试验与蔗汁糖度测定 | 第18-22页 |
|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18页 |
| ·甘蔗茎秆切割试验 | 第18-21页 |
| ·蔗汁糖度测定试验 | 第21页 |
| ·甘蔗茎秆糖度与节间平均峰值切割力的关系分析 | 第21-22页 |
| ·甘蔗表皮抗压试验 | 第22-25页 |
|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2-23页 |
| ·甘蔗表皮压破试验结果分析 | 第23-24页 |
| ·甘蔗茎秆糖度与节间表皮抗压的关系分析 | 第24-25页 |
| ·甘蔗茎秆冲击试验 | 第25-26页 |
|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5-26页 |
| ·甘蔗茎秆冲击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3 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的设计 | 第28-31页 |
| ·新型断尾系统的设计思路与组成 | 第28页 |
| ·断尾机构的工作机理分析 | 第28-29页 |
| ·断尾机构的设计要求 | 第29-30页 |
| ·断尾机构的设计方案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4 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机构的仿真分析 | 第31-39页 |
| ·相关软件简介 | 第31页 |
| ·三种断尾机构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 ·甘蔗柔性体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 ·断尾机构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 ·断尾元件材料参数的选定与计算 | 第32-33页 |
| ·仿真碰撞参数与接触参数的计算 | 第33-34页 |
| ·三种断尾机构的仿真分析 | 第34-36页 |
| ·单轮断尾机构的仿真分析 | 第34-35页 |
| ·上下轮断尾机构的仿真分析 | 第35-36页 |
| ·防窜动式断尾机构的仿真分析 | 第36页 |
| ·断尾机构的方案确定 | 第36-38页 |
| ·断尾机构的方案确定 | 第36-37页 |
| ·防窜动式断尾机构的双因素虚拟试验与结构参数范围确定 | 第37-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5 防窜动式断尾机构的虚拟正交试验与参数优化 | 第39-50页 |
| ·虚拟正交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 ·虚拟正交试验模型建立与参数计算 | 第40-42页 |
| ·分段圆台式甘蔗柔性体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 ·虚拟正交试验碰撞接触参数的设置与计算 | 第41页 |
| ·虚拟正交试验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 ·虚拟正交试验评价指标分析 | 第42-44页 |
| ·虚拟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 ·虚拟正交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 ·虚拟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 第45-47页 |
| ·防窜动式断尾机构参数优化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6 防窜动式断尾机构物理样机的试验验证 | 第50-53页 |
|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案 | 第50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
| 攻读硕士期同主要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