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地区社会学论文--农村社会学论文

底层抗争与基层治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研究--一项基于华中Z镇的实证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引子:底层抗争与“浮头泛塘”第13-15页
第1章 导论第15-37页
   ·选题缘起第15-16页
   ·研究意义第16-18页
     ·理论意义第16-17页
     ·现实意义第17-18页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第18-26页
     ·研究视角第18-20页
     ·研究思路第20-21页
     ·分析框架第21-24页
     ·篇章结构第24-26页
   ·核心概念第26-29页
     ·底层社会第26-27页
     ·抗争政治第27-28页
     ·基层治理第28-29页
   ·研究方法第29-37页
     ·田野研究第29-32页
     ·个案拓展第32-33页
     ·我与Z镇第33-35页
     ·资料收集第35-37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37-56页
   ·有关底层社会的研究述评第37-39页
   ·有关底层抗争的研究述评第39-45页
     ·底层抗争的理论范式第39-42页
     ·底层抗争的研究脉络第42-45页
   ·有关农民抗争的研究述评第45-52页
     ·农民抗争的研究范式第45-48页
     ·农民抗争的研究内容第48-52页
   ·有关基层治理的研究述评第52-56页
第3章 结构性差异:底层抗争的基本要素第56-68页
   ·Z镇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差异第57-63页
     ·Z镇的基本概况第57-60页
     ·经济领域的迅速增长第60-61页
     ·社会领域的相对滞后第61-63页
   ·底层抗争的基本要素与逻辑关系第63-68页
     ·底层抗争的基本要素第63-65页
     ·抗争要素的逻辑关系第65-68页
第4章 侵权认知:底层抗争的意识要素第68-87页
   ·侵权的历程第69-74页
     ·Z镇早期的社会结构第69-71页
     ·Z镇的“五九年”事件第71-72页
     ·Z镇新时期的社会结构第72-74页
   ·认知的转变第74-78页
     ·对农民问题的重视第74-76页
     ·对农民抗争的同情第76-78页
   ·心态的演变第78-87页
     ·经济欲望的诱导第78-80页
     ·社会心态的影响第80-81页
     ·结构性暴力的形成第81-83页
     ·“社会泄愤事件”第83-87页
第5章 抗争文化:底层抗争的话语要素第87-107页
   ·地域文化中的民风民俗第87-91页
     ·“民风彪悍”与“民风淳朴”第87-89页
     ·民风民俗的发展演变第89-91页
   ·农村场景中的抗争行动第91-100页
     ·“宗族文化”下的抗争第91-93页
     ·“精英文化”下的抗争第93-95页
     ·“刁民文化”下的抗争第95-99页
     ·抗争文化的“催化作用”第99-100页
   ·抗争行动塑造地域文化第100-103页
     ·抗争行动本身的影响第100-101页
     ·媒体舆论的“工具性”第101-103页
   ·抗争文化中的“抗争性”第103-107页
     ·“抗争·性”的扩散第103-104页
     ·“抗争性”的蔓延第104-107页
第6章 抗争策略:底层抗争的行动要素第107-130页
   ·抗争策略的历史演变第108-112页
     ·从“传统”到“现代”第108-110页
     ·从“暴力”到“常规”第110-111页
     ·从“简单”到“综合”第111-112页
   ·抗争策略的几种范式第112-122页
     ·“日常反抗”:弱者的武器第112-114页
     ·“依法抗争”:理性的选择第114-118页
     ·“要素抗争”:主要的策略第118-120页
     ·抗争策略的“模式化”第120-122页
   ·抗争策略的“伦理”与“意外”第122-126页
     ·“抗争伦理”:道德的力量第122-124页
     ·“抗争意外”:走向不抗争第124-126页
   ·抗争策略的宏观背景第126-130页
     ·底层抗争策略的动态演进第126-128页
     ·底层抗争策略与治理的互动第128-130页
第7章 基层维稳:底层抗争的治理要素第130-156页
   ·“维稳”意识的演进过程第130-132页
   ·“维稳”政策的演进过程第132-137页
     ·“战略性维稳”第132-133页
     ·“制度性维稳”第133-135页
     ·“运动式治理”第135-136页
     ·“维稳”绩效考核第136-137页
   ·基层政府的“维稳”逻辑第137-154页
     ·信访治理与基层治理第137-144页
     ·分类治理:“安抚”与“示弱”第144-147页
     ·分类治理:先“安抚”后“打压”第147-152页
     ·基层维稳的“内卷化”趋势第152-154页
   ·“危机”意识与治理策略第154-156页
第8章 建构和谐:基层治理的文化要素第156-172页
   ·政治参与视角下的抗争文化第157-161页
     ·政治参与与抗争文化第157-158页
     ·基层政治与抗争文化第158-159页
     ·制度变迁与抗争文化第159-161页
   ·抗争文化与抗争政治第161-165页
     ·集体公共文化的弱化第161-162页
     ·抗争政治因素的增强第162-165页
   ·底层抗争与基层治理的互动第165-168页
     ·引导地域文化第165-166页
     ·关注抗争过程第166-167页
     ·尊重司法结果第167-168页
   ·构建和谐的抗争文化第168-172页
     ·重建“公共领域”文化第169页
     ·引导外来多元文化第169-170页
     ·去除“抗争性”的文化第170-172页
第9章 公正社会:基层治理的政治走向第172-188页
   ·底层抗争的缘由第172-176页
     ·底层抗争与不公正第172-173页
     ·社会建设与公正原则第173-176页
   ·公正社会的维度第176-181页
     ·转型社会的特点第176-179页
     ·社会公正的现状第179-181页
   ·公正建设的内涵第181-188页
     ·意识形态建设第181-183页
     ·国家政权建设第183-185页
     ·政治共同体建设第185-188页
第10章 结论与讨论第188-196页
   ·简短的结论第188-190页
     ·底层抗争的“递进模型”第188-189页
     ·基层治理的“内卷化”第189-190页
   ·进—步的讨论第190-192页
   ·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第192-194页
   ·研究的创新与拓展空间第194-196页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94页
     ·研究的拓展空间第194-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09页
后记第209-210页
卷内备考表第210页

论文共2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偶氮苯光响应超分子组装体的制备及结构调控
下一篇:PU涂层面料与粘合衬的配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