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导论 | 第9-17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2 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17-35页 |
·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 第17-20页 |
·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的历史 | 第17-18页 |
·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现状 | 第18-20页 |
·洛阳牡丹主要栽培业现状分析 | 第20-23页 |
·生产区域分布 | 第20-21页 |
·主要栽培技术 | 第21-23页 |
·洛阳牡丹加工业分析 | 第23-35页 |
·洛阳牡丹加工业现状 | 第23-31页 |
·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1-35页 |
3 洛阳牡丹产业市场供求及消费者行为分析 | 第35-41页 |
·市场供给和需求情况分析 | 第35-37页 |
·国内外牡丹市场供给和需求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洛阳市牡丹市场供给和需求情况分析 | 第36-37页 |
·洛阳牡丹产业市场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第37-41页 |
·问卷调查与数据来源 | 第37-38页 |
·消费者构成状况描述 | 第38页 |
·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其影响分析 | 第38-41页 |
4 国内外牡丹产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41-49页 |
·国外牡丹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41-45页 |
·日本牡丹产业发展经验 | 第41-42页 |
·欧洲牡丹产业发展经验 | 第42-44页 |
·美国牡丹产业发展经验 | 第44-45页 |
·国内牡丹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45-46页 |
·山东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经验 | 第45-46页 |
·安徽铜陵牡丹产业发展经验 | 第46页 |
·甘肃兰州牡丹产业发展经验 | 第46页 |
·国内外牡丹产业发展经验的启示 | 第46-49页 |
·重视牡丹育种、繁殖技术 | 第46-47页 |
·重视牡丹商品化程度高的品种培育 | 第47页 |
·牡丹生产、管理科学化 | 第47页 |
·牡丹生产高度专业化 | 第47-48页 |
·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促进牡丹产业发展 | 第48-49页 |
5 促进洛阳牡丹产业发展的策略 | 第49-57页 |
·强化政府职能,促进洛阳牡丹产业发展 | 第49-50页 |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牡丹产业 | 第49页 |
·制定相关政策,完善激励体制 | 第49-50页 |
·加大牡丹产业信息统计工作 | 第50页 |
·加快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发展,打造世界级牡丹节会 | 第50页 |
·加大科研投入,走科技兴花道路 | 第50-53页 |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推动牡丹产业科技创新 | 第51页 |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第51页 |
·增加科研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制度 | 第51-52页 |
·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牡丹产品的创新 | 第52页 |
·增强科技创新力度,促进牡丹产业发展 | 第52-53页 |
·开发牡丹资源,深化产业升级发展 | 第53页 |
·加强牡丹产业集聚,走节约、集约、高效的特色发展道路 | 第53-57页 |
·加强牡丹产业集聚,提高牡丹生产企业效益 | 第54-55页 |
·加强牡丹产业集聚,增加生产企业创新效益 | 第55页 |
·加强牡丹产业集聚,增强生产企业的竞争效益 | 第55-57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57-59页 |
·研究的结论 | 第57页 |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本人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67页 |
附录一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