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Summary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早熟禾属植物种质资源概述 | 第12-13页 |
·早熟禾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分布 | 第12页 |
·早熟禾属植物在甘肃的分布 | 第12-13页 |
·植物遗传多样性及研究方法 | 第13-19页 |
·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表型性状标记 | 第14-15页 |
·细胞学标记 | 第15页 |
·生化标记 | 第15页 |
·分子标记 | 第15-19页 |
·国内外早熟禾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国外早熟禾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9页 |
·国内早熟禾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2 野生早熟禾种质形态多样性研究 | 第22-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试验地点概况 | 第22页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3-24页 |
·数据统计处理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野生早熟禾表型性状 | 第24-29页 |
·植株高度 | 第24-25页 |
·覆盖面积 | 第25页 |
·叶片颜色 | 第25页 |
·叶宽、叶长 | 第25页 |
·单株分蘖数 | 第25-26页 |
·根系深度 | 第26页 |
·地上植物量 | 第26页 |
·地下植物量 | 第26页 |
·根茎最大扩展距离 | 第26页 |
·根茎数量 | 第26-27页 |
·茎节长度 | 第27-29页 |
·野生早熟禾种质材料形态变异特征 | 第29-30页 |
·基于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第30-31页 |
·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5页 |
·野生早熟禾形态多样性表现 | 第32-33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3页 |
·形态分类功能的利用 | 第33-35页 |
3 基于 AFLP 的野生早熟禾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5-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43页 |
·供试材料 | 第35-3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试验方法 | 第38-43页 |
·DNA 提取与检测 | 第38-39页 |
·AFLP 分子标记试验流程 | 第39-40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40-42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6页 |
·野生早熟禾基因组 DNA 提取结果 | 第43页 |
·酶切、连接体系的优化 | 第43-44页 |
·PCR 扩增体系的优化 | 第44-45页 |
·预扩增产物的稀释倍数 | 第44-45页 |
·引物浓度的影响 | 第45页 |
·AFLP 多样性分析 | 第45-56页 |
·野生早熟禾的引物对筛选 | 第45-46页 |
·AFLP 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 第46页 |
·基于 AFLP 标记的野生早熟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6-53页 |
·基于 AFLP 标记的野生早熟禾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 第53-56页 |
·讨论 | 第56-59页 |
·提取 DNA 适宜条件及 AFLP 体系优化 | 第56页 |
·AFLP 标记的引物筛选和图谱特征 | 第56-57页 |
·野生早熟禾种质材料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第57-59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页 |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导师简介 | 第70-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