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24页 |
| ·结构模态参数识别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结构物理参数识别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 ·考虑位移的土压力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3-2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8页 |
| 2 轻型挡土墙系统模态分析 | 第28-54页 |
|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28-30页 |
| ·挡土墙系统模态识别方法 | 第30-38页 |
| ·整体正交多项式法 | 第30-35页 |
| ·特征系统实现法 | 第35-38页 |
| ·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38-46页 |
| ·阻尼 | 第39页 |
| ·边界条件处理 | 第39-41页 |
| ·墙土接触面处理 | 第41页 |
| ·无损挡土墙系统模态分析 | 第41-46页 |
| ·损伤对挡土墙系统模态分析的影响 | 第46-52页 |
| ·土体损伤影响分析 | 第46-49页 |
| ·挡墙损伤影响分析 | 第49-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3 轻型挡土墙系统简化动测模型及附加参数识别方法研究 | 第54-70页 |
| ·概述 | 第54页 |
| ·轻型挡土墙系统简化动测模型 | 第54-57页 |
| ·模型基本假定 | 第54-55页 |
| ·土体附加参数理论分析 | 第55-57页 |
| ·参数识别的有限元优化设计 | 第57-61页 |
| ·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 | 第57-58页 |
| ·基本概念 | 第58-60页 |
| ·优化技术 | 第60-61页 |
| ·收敛准则 | 第61页 |
| ·土体附加参数识别步骤 | 第61-64页 |
| ·土体附加参数识别结果分析 | 第64-68页 |
| ·结果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 ·阻尼影响分析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4 轻型挡土墙损伤识别指标研究 | 第70-90页 |
| ·概述 | 第70-71页 |
| ·损伤识别新指标 | 第71-76页 |
| ·模态平均曲率差 MMCD | 第72-73页 |
| ·柔度差平均曲率 FDMC | 第73-75页 |
| ·损伤程度识别 | 第75-76页 |
| ·算例分析 | 第76-89页 |
| ·已有损伤识别指标结果分析 | 第77-82页 |
| ·损伤识别新指标结果分析 | 第82-87页 |
| ·损伤程度识别 | 第87-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5 改进多种群遗传算法在挡土墙系统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 第90-112页 |
| ·概述 | 第90页 |
| ·改进多种群遗传算法 | 第90-95页 |
| ·编码 | 第91页 |
| ·初始化种群 | 第91页 |
| ·遗传算子 | 第91-94页 |
| ·适应度函数 | 第94-95页 |
| ·终止条件 | 第95页 |
| ·整体损伤识别方法 | 第95-104页 |
| ·无损挡土墙系统动力特性模型 | 第95页 |
| ·整体损伤识别原理 | 第95-97页 |
| ·实例验证 | 第97-104页 |
| ·分区损伤识别方法 | 第104-110页 |
| ·分区损伤识别原理 | 第104-105页 |
| ·损伤识别步骤 | 第105-106页 |
| ·实例验证 | 第106-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 6 挡土墙系统整体稳定性“实时”评价方法 | 第112-132页 |
| ·概述 | 第112-113页 |
| ·土压力的试验模态测试识别原理 | 第113-118页 |
| ·非线性土压力的统一计算模型 | 第113-116页 |
| ·墙土共同变形的土压力计算 | 第116-117页 |
| ·土压力识别基本步骤 | 第117-118页 |
| ·土压力识别试验验证 | 第118-127页 |
| ·挡土墙试验模型及力学参数 | 第118-119页 |
| ·试验方案 | 第119-122页 |
| ·模态试验结果分析 | 第122-126页 |
| ·土压力识别结果分析 | 第126-127页 |
| ·整体稳定性评价 | 第127-130页 |
| ·抗倾覆稳定性评价 | 第127-129页 |
| ·抗滑移稳定性评价 | 第129页 |
| ·堆载对整体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129-1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32-133页 |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133-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6-148页 |
| 附录 | 第148页 |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8页 |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