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绪论 | 第12-33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关于人道主义的界定与说明 | 第13-16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9页 |
四、本论文写作的思路、结构和方法 | 第29-31页 |
五、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 | 第31-33页 |
第一章 关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清理与总结 | 第33-72页 |
第一节 人道思想的萌芽与形成 | 第33-49页 |
一、人的凸显:从荷马到智者 | 第33-38页 |
二、人是目的:人道主义核心精神的朴素表达 | 第38-47页 |
三、上帝之城与人道之光 | 第47-49页 |
第二节 现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发展轨迹 | 第49-63页 |
一、“人的发现”:冲破神圣光辉笼罩的人道形象 | 第50-53页 |
二、理性的崛起:带有明显政治解放色彩的人道主义 | 第53-56页 |
三、康德:“哥白尼式革命” | 第56-59页 |
四、空想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解放进入视野 | 第59-63页 |
第三节 人道主义主题的嬗变——现代西方人道主义发展新趋势 | 第63-72页 |
一、对意识形态化的科技理性的批判 | 第63-68页 |
二、对人道主义理论基石的“人”的围剿 | 第68-7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过程与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同构 | 第72-109页 |
第一节 面对人道危机这一时代课题的不同解决思路 | 第72-88页 |
一、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的基本思路 | 第73-81页 |
二、新人本主义的基本思路 | 第81-85页 |
三、马克思的基本思路 | 第85-88页 |
第二节 从人本主义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发展线索 | 第88-109页 |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种逻辑的纠缠以及“人”的登场 | 第89-92页 |
二、《神圣家族》——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 第92-93页 |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93-96页 |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历史的、实践的人 | 第96-99页 |
五、《致巴维尔·瓦西里也维奇·安年柯夫》——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 | 第99-100页 |
六、《共产党宣言》——人的全面发展 | 第100-102页 |
七、《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路径深化 | 第102-10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最彻底的人道主义 | 第109-13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唯物史观与人道主义的有机统一 | 第109-119页 |
一、“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 第109-113页 |
二、唯物史观本质上是科学的人道主义 | 第113-116页 |
三、马克思人道主义的视角转换与现实道路探索 | 第116-11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本质特征 | 第119-126页 |
一、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科学性 | 第120-122页 |
二、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阶级性 | 第122-124页 |
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社会历史性 | 第124-126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 第126-132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 | 第126-128页 |
二、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但不是人本主义 | 第128-132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提出以人为本背景分析 | 第132-147页 |
第一节 人的凸显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 第132-136页 |
一、人在哲学视野中不断凸显 | 第132-134页 |
二、人在发展理念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 第134-136页 |
第二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 第136-142页 |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 第136-138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 | 第138-140页 |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 第140-142页 |
第三节 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实践的反思 | 第142-147页 |
一、我国改革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 第142-143页 |
二、30余年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 | 第143-147页 |
第五章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当代中国表达 | 第147-161页 |
第一节 本体论、价值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 第147-152页 |
一、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 第147-150页 |
二、价值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 第150-152页 |
第二节 当代视域下的“人”与“本”的真实指向 | 第152-157页 |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外延与内涵 | 第152-154页 |
二、关于以人为本中“本”的含义 | 第154-155页 |
三、当代以人为本的深刻意蕴是反对以物为本 | 第155-157页 |
第三节 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第157-161页 |
一、以人为本是立足“生活世界”的表达 | 第157-159页 |
二、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 第159-161页 |
第六章 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探索 | 第161-171页 |
第一节 始终坚持发展社会生产力 | 第161-163页 |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现实基础 | 第161-162页 |
二、与自然和睦相处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条件 | 第162-163页 |
第二节 高度重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 | 第163-169页 |
一、充分重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 | 第163-165页 |
二、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 第165-167页 |
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达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 第167页 |
四、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由人民群众来检验 | 第167-169页 |
第三节 充分重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人本思想的精华 | 第169-171页 |
一、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 第169页 |
二、积极汲取传统人本思想的合理内核 | 第169-171页 |
第七章 践行以人为本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171-196页 |
第一节 以人为本与经济建设为中心 | 第171-177页 |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第171-174页 |
二、以人为本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 第174-176页 |
三、以人为本是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 | 第176-177页 |
第二节 以人为本与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 | 第177-183页 |
一、个人利益的合理性 | 第177-179页 |
二、高度重视制度设计 | 第179-180页 |
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第180-183页 |
第三节 以人为本与改革 | 第183-187页 |
一、以人为本与改革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 第183-184页 |
二、始终坚持改革是确保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条件 | 第184-187页 |
第四节 以人为本与阶级斗争、阶层差别 | 第187-191页 |
一、在特定时期阶级斗争是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前提 | 第187-188页 |
二、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 第188-189页 |
三、阶层差别与以人为本 | 第189-191页 |
第五节 以人为本与社会和谐 | 第191-196页 |
一、重视人的因素 | 第192-193页 |
二、强调共同富裕 | 第193-194页 |
三、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 第194-19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6-200页 |
致谢 | 第200-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