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9-22页 |
·低碳经济成为世界主流趋势 | 第19-20页 |
·低碳电力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发展方向 | 第20-21页 |
·智能电网是我国实现低碳电力的关键手段 | 第21-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研究内容及总体框架 | 第28-30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总体框架 | 第29-30页 |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30-33页 |
·研究难点 | 第30-31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智能电网实现低碳效益的作用机理 | 第33-44页 |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模式 | 第33-36页 |
·坚强智能电网的提出 | 第33-34页 |
·坚强智能电网的支撑体系 | 第34-36页 |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的内涵 | 第36-37页 |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的实现路径 | 第37-43页 |
·基于清洁发电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实现路径 | 第38-39页 |
·基于降低损耗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实现路径 | 第39-40页 |
·基于负荷整形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实现路径 | 第40-41页 |
·基于终端节电减排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实现路径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基于结构熵-因子分析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关键指标选取研究 | 第44-67页 |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关键指标选取的特点 | 第44页 |
·指标选取角度、原则及流程 | 第44-46页 |
·指标选取角度 | 第44-45页 |
·指标选取原则 | 第45页 |
·指标选取流程 | 第45-46页 |
·关键指标初选 | 第46-51页 |
·发电侧的关键指标初选 | 第47页 |
·电网侧的关键指标初选 | 第47-48页 |
·用电侧的关键指标初选 | 第48-51页 |
·基于结构熵-因子分析的关键指标选取优化模型构建 | 第51-54页 |
·结构熵-因子分析法概述 | 第51页 |
·建立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关键指标选取的优化模型 | 第51-54页 |
·基于结构熵-因子分析的初选关键指标优化 | 第54-65页 |
·基于结构熵减少初选关键指标的不确定性 | 第54-58页 |
·基于因子分析法优化初选的关键指标 | 第58-64页 |
·静态评价初选关键指标的优化 | 第58-61页 |
·动态评价初选关键指标的优化 | 第61-64页 |
·指标优化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基于ANP-Fuzzy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静态评价研究 | 第67-85页 |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静态评价的特点 | 第67页 |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静态评价的总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设计 | 第67-70页 |
·总体指标设计 | 第67-69页 |
·评价等级与标准设计 | 第69-70页 |
·基于ANP-Fuzzy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静态评价模型构建 | 第70-75页 |
·ANP-Fuzzy方法概述 | 第70-71页 |
·ANP-Fuzzy法对智能电网低碳效益静态评价的适用性 | 第71-72页 |
·建立智能电网低碳效益的静态评价模型 | 第72-75页 |
·基于ANP-Fuzzy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的静态评价 | 第75-83页 |
·基于ANP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75-80页 |
·基于Fuzzy法评价智能电网低碳效益水平 | 第80-82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基于SD仿真模型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动态评价研究 | 第85-119页 |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动态评价的特点 | 第85页 |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动态评价的系统动力学特征 | 第85-87页 |
·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85-86页 |
·SD方法对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动态评价的适用性 | 第86-87页 |
·基于SD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动态评价设计思路 | 第87页 |
·基于SD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动态评价因果关系分析 | 第87-91页 |
·发电侧因果关系环路 | 第88-89页 |
·电网侧因果关系环路 | 第89-90页 |
·用电侧因果关系环路 | 第90-91页 |
·基于SD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动态评价模型构建 | 第91-101页 |
·发电侧低碳效益动态评价的SD子模型设计 | 第94-96页 |
·电网侧低碳效益动态评价的SD子模型设计 | 第96-98页 |
·用电侧低碳效益动态评价的SD子模型设计 | 第98-101页 |
·基于SD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动态评价 | 第101-117页 |
·模型参数与表函数设定 | 第101-108页 |
·基于SD模型评价智能电网低碳效益大小 | 第108-110页 |
·仿真模拟分析 | 第110-115页 |
·情景模拟一:增加发电侧投资 | 第110-111页 |
·情景模拟二:增加电网侧投资 | 第111-114页 |
·情景模拟三:增加用电侧投资 | 第114-115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剔除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研究 | 第119-139页 |
·剔除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特点 | 第119-120页 |
·基于三阶段-超效率DEA的剔除环境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构建 | 第120-123页 |
·三阶段-超效率DEA方法概述 | 第120页 |
·三阶段-超效率DEA方法对剔除环境影响因素评价的适用性 | 第120-121页 |
·建立剔除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模型 | 第121-123页 |
·剔除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评价 | 第123-138页 |
·智能电网低碳效益投入产出效率的总体评价 | 第123-126页 |
·基于不同时点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的效率评价 | 第126-130页 |
·基于不同时点的一阶段DEA评价 | 第126-127页 |
·基于不同时点的二阶段剔除环境影响因素SFA分析 | 第127-128页 |
·基于不同时点的三阶段DEA评价 | 第128-130页 |
·基于不同时点的超效率DEA评价 | 第130页 |
·基于不同区域的智能电网低碳效益的效率评价 | 第130-135页 |
·基于不同区域的一阶段DEA评价 | 第130-132页 |
·基于不同区域的二阶段剔除环境影响因素SFA分析 | 第132-133页 |
·基于不同区域的三阶段DEA评价 | 第133-135页 |
·基于不同区域的超效率DEA评价 | 第135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135-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2页 |
·结论 | 第139-141页 |
·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3-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作者简介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