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德清三教会通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明末佛教发展特色 | 第17-42页 |
第一节 明代佛教发展概况 | 第17-21页 |
第二节 明末佛教的融合特色 | 第21-36页 |
一、 云栖袾宏的融合思想 | 第22-27页 |
二、 紫柏真可的融合思想 | 第27-31页 |
三、 蕅益智旭的融合思想 | 第31-36页 |
第三节 佛教与阳明心学的关联 | 第36-42页 |
一、 阳明心学与佛教之关联 | 第37-40页 |
二、 阳明心学与晚明佛教之异 | 第40-42页 |
第二章 憨山大师佛学思想略述 | 第42-68页 |
第一节 憨山大师三教合一因缘 | 第44-50页 |
一、 憨山大师的佛家因缘 | 第44-46页 |
二、 憨山的儒、道因缘 | 第46-48页 |
三、 憨山的伦理孝亲观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憨山佛学思想略述 | 第50-68页 |
一、 禅学思想 | 第50-59页 |
二、 憨山大师与《起信论》 | 第59-64页 |
三、 唯识思想 | 第64-68页 |
第三章 憨山大师的教内融合思想 | 第68-85页 |
第一节 憨山大师的判教思想 | 第68-76页 |
一、 判教 | 第68-69页 |
二、 憨山之判教 | 第69-71页 |
三、 唯一真心 | 第71-76页 |
第二节 融合性相 | 第76-80页 |
第三节 融合禅净 | 第80-85页 |
第四章 憨山大师的三教会通思想 | 第85-115页 |
第一节 三教同源 | 第86-91页 |
一、 三教同“心” | 第86-89页 |
二、 三教之“体”、“用”同 | 第89-91页 |
第二节 三教异流 | 第91-110页 |
一、 华严行布以论教乘 | 第92-97页 |
二、 “唯心识观”以论宗趣 | 第97-106页 |
三、 楞严止观以论工夫 | 第106-110页 |
第三节 结论 | 第110-115页 |
一、 以经判教 | 第113页 |
二、 以“唯心识观”分判诸教 | 第113页 |
三、 以工夫分判三教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憨山以佛解儒思想 | 第115-134页 |
第一节 《春秋左氏心法》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大学纲目决疑》 | 第118-134页 |
一、 儒家的大学 | 第118-119页 |
二、 憨山之“大学”、“大人” | 第119-120页 |
三、 《大学》心体论 | 第120-122页 |
四、 善、恶之辨 | 第122-128页 |
五、 《大学》工夫论 | 第128-134页 |
第六章 憨山以佛解道思想 | 第134-150页 |
第一节 明代道教发展概况 | 第134-135页 |
第二节 《憨山绪言》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老子道德经解》 | 第138-146页 |
一、 以《楞严经》阐述“道体” | 第139-141页 |
二、 虚静无为 | 第141-143页 |
三、 以工夫论解读《老子》 | 第143-146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146-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