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前言 | 第13-19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3-17页 |
·城乡金融的二元化 | 第13-14页 |
·农村金融体系存在功能缺陷 | 第14-15页 |
·村镇银行的设立 | 第15-16页 |
·农村信贷业务存在的固有风险 | 第16-17页 |
·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19-32页 |
·文献综述 | 第19-24页 |
·关于农村的信贷困境的研究 | 第19-20页 |
·关于社会资本的文献综述和发展梳理 | 第20-21页 |
·国内外关于社区银行和村镇银行如何运用社会资本的文献研究 | 第21-24页 |
·理论基础 | 第24-32页 |
·村镇银行的内涵 | 第24-25页 |
·农村金融信贷困境的成因 | 第25-32页 |
3 社会资本 | 第32-36页 |
·社会资本的内涵 | 第32-33页 |
·农村社会资本 | 第33-34页 |
·农村社会资本的内涵 | 第33页 |
·农村社会的圈层结构理论 | 第33-34页 |
·农村社会资本的特征 | 第34-36页 |
·熟人社会信息的对称性 | 第34页 |
·农村信用评价的软性化 | 第34页 |
·家族声誉、个人信誉和关系约束 | 第34-36页 |
4 村镇银行运用社会资本解决信贷困境 | 第36-49页 |
·传统商业银行的理论基础-真实票据理论不适用于农村 | 第36-37页 |
·传统的风险控制技术不完全适用于农村金融 | 第37-38页 |
·社会资本解决农村信贷困境的作用机理 | 第38-40页 |
·社会资本遏制了农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第38-39页 |
·社会资本可以有效弥补农村融资缺乏抵押品的问题 | 第39页 |
·社会资本可以降低农业的产业风险 | 第39-40页 |
·在融资过程中,社会资本与抵押品的不同之处 | 第40-41页 |
·抵押品的匮乏和社会资本的充裕 | 第40页 |
·抵押品的有形和社会资本的无形 | 第40页 |
·抵押品的易损性和社会资本的稳定性 | 第40页 |
·抵押品的折旧和社会资本的可增加性 | 第40-41页 |
·村镇银行运用社会资本农村信贷困境的业务模式 | 第41-45页 |
·农户联保的模式 | 第41-43页 |
·乡村信贷联络员模式 | 第43-45页 |
·“专业农户+企业+村镇银行”模式 | 第45页 |
·国外乡村银行运用社会资本的经验借鉴 | 第45-49页 |
·格莱珉乡村银行模式 | 第46-47页 |
·印度尼西亚乡村信贷部模式 | 第47页 |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 | 第47-49页 |
5 仪陇惠民村镇银行 | 第49-59页 |
·基本情况 | 第49-55页 |
·成立情况 | 第49页 |
·机构人员情况 | 第49-50页 |
·运营情况 | 第50-54页 |
·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专注“三农”定位 | 第54-55页 |
·结合社会资本的信贷模式 | 第55-58页 |
·农村金融服务协作小组 | 第55页 |
·与各类协会及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 | 第55-56页 |
·参股资金互助社 | 第56-57页 |
·推行“农户+龙头企业+银行”贷款模式 | 第57-58页 |
·与同城其他银行的效益对比 | 第58-59页 |
6 政策和建议 | 第59-61页 |
·改造传统社会资本,培育新型农村社会资本 | 第59-60页 |
·发挥非政府组织积极作用 | 第60页 |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 第60-61页 |
7 下一步研究的重点问题 | 第61-63页 |
·运用社会资本时的可能障碍 | 第61-62页 |
·农业的特质性和区域系统性风险 | 第61页 |
·农村的信用环境不完善 | 第61页 |
·农村流动性的增强 | 第61-62页 |
·村镇银行员工的选聘 | 第62-63页 |
·村镇银行员工选用尽量本地化 | 第62页 |
·村镇银行员工需具备一定影响力 | 第62页 |
·对于村镇银行员工的激励和约束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后记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