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前言 | 第11-18页 |
| ·国内外甘蔗种质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甘蔗属分类 | 第11页 |
| ·甘蔗种质利用现状 | 第11页 |
| ·甘蔗育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第11-12页 |
| ·斑茅种质资源研究及其利用概况 | 第12-14页 |
| ·斑茅的分类地位 | 第12页 |
| ·斑茅在甘蔗育种中的利用现状 | 第12-13页 |
| ·甘蔗斑茅杂交染色体遗传行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割手密种质资源研究及利用概况 | 第14页 |
| ·割手密在甘蔗育种中的利用现状 | 第14页 |
| ·甘蔗割手密杂交染色体遗传行为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斑茅与割手密杂交利用现状 | 第14-15页 |
| ·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蔗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 ·RFLP、RAPD、SSR、GISH在甘蔗中的应用状况 | 第15-16页 |
| ·AFLP分子标记甘蔗中的应用 | 第16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16-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9页 |
| ·材料 | 第18-20页 |
| ·染色体研究材料 | 第18页 |
| ·斑茅割手密特异基因在各世代的传递分析材料 | 第18-19页 |
|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19-2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 ·试剂 | 第19-20页 |
| ·方法 | 第20-29页 |
| ·斑割复合杂交利用回交后代的SSR分子标记鉴定 | 第20-22页 |
| ·样品D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 | 第21页 |
| ·SSR-PCR扩增 | 第21-22页 |
| ·7%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 第22页 |
| ·结果判定方法 | 第22页 |
| ·斑茅、割手密特异基因传递的AFLP标记分析 | 第22-27页 |
| ·供试AFLP-PCR接头与引物 | 第22-23页 |
| ·样品DNA双酶切反应 | 第23-24页 |
| ·连接反应 | 第24页 |
| ·预扩增反应的优化 | 第24-25页 |
| ·选择性扩增体系的优化 | 第25-26页 |
| ·5%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 第26页 |
| ·电泳和银染 | 第26页 |
| ·斑茅、割手密AFLP引物筛选 | 第26页 |
| ·斑茅、割手密及各世代的AFLP-PCR扩增 | 第26-27页 |
| ·染色体遗传行为分析 | 第27-28页 |
| ·染色体玻片的制备 | 第27页 |
| ·染色体观察与计数 | 第27-28页 |
| ·回交后代主要性状调查 | 第28页 |
|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51页 |
| ·回交后代真实性SSR分子标记鉴定 | 第29-31页 |
| ·样品DNA的质量 | 第29页 |
| ·BC_1杂种SSR鉴定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 ·斑茅、割手密特异基因在各世代中的传递分析 | 第31-38页 |
| ·AFLP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 | 第31-34页 |
| ·酶切用量对PCR反应的影响 | 第31页 |
| ·优化的预扩增反应体系 | 第31-32页 |
| ·优化的选择性扩增反应体系 | 第32-33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关键环节分析 | 第33页 |
| ·高清晰度AFLP指纹图分析 | 第33-34页 |
| ·AFLP-PCR扩增和斑茅、割手密基因传递情况分析 | 第34-38页 |
| ·引物筛选结果 | 第34页 |
| ·斑茅和割手密特异基因传递情况 | 第34-38页 |
| ·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的染色体遗传行为分析 | 第38-45页 |
| ·BC_1主要产量性状与锤度变异和相关性分析 | 第45-51页 |
| 4 讨论 | 第51-55页 |
| ·SSR对甘蔗回交后代鉴定的评价 | 第51页 |
| ·AFLP应用和斑茅、割手密基因传递评价 | 第51-53页 |
| ·技术体系对AFLP标记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斑茅和割手密特异基因传递的评价 | 第52-53页 |
| ·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的染色体遗传行为评价 | 第53-54页 |
| ·回交后代主要性状改良的评价 | 第54-55页 |
| 5 结论 | 第55-56页 |
| 6 研究问题及展望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