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 ·前言 | 第9页 |
| ·超分子器件与光化学传感分子 | 第9-13页 |
| ·超分子化学与分子识别 | 第9-11页 |
| ·超分子光化学与光化学传感分子 | 第11-13页 |
| ·荧光探针及基于不同作用机制的光化学传感分子 | 第13-16页 |
| ·荧光的产生及原理 | 第13-14页 |
| ·荧光探针概述 | 第14-15页 |
| ·荧光探针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第15-16页 |
| ·荧光分子探针的识别原理 | 第16-20页 |
| ·光致电子转移(PET) | 第16-17页 |
|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 第17-18页 |
|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 第18-19页 |
| ·激基缔/复合物(excimer/exciplex) | 第19页 |
| ·光诱导质子转移(PET,photo-induced proton transfer) | 第19页 |
|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rer,ESIPT) | 第19-20页 |
| ·分子逻辑门 | 第20-21页 |
| ·本文的主体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配体L_1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 第22-33页 |
|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2-24页 |
| ·实验合成路线及具体步骤 | 第24-25页 |
| ·配体L_1的性质研究 | 第25-30页 |
| ·阳离子与L_1的荧光及紫外光谱研究 | 第25-27页 |
| ·阴离子与L_1的荧光及紫外光谱研究 | 第27-30页 |
| ·小结 | 第30页 |
| ·衍生物L_1’的性质研究 | 第30-32页 |
| ·阳离子对L_1’的荧光光谱影响 | 第30-31页 |
| ·阴离子对L_1’的荧光光谱影响 | 第31-32页 |
| ·阴离子对GdL_1配合物的荧光光谱影响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配体L_2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 第33-46页 |
|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33-35页 |
| ·实验合成路线及具体步骤 | 第35-36页 |
| ·配体L_2的性质研究 | 第36-42页 |
| ·阳离子与L_2的荧光、紫外光谱及环境修复初步研究 | 第36-42页 |
| ·阴离子对L_2的荧光光谱影响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页 |
| ·衍生物L_2’的性质研究 | 第42-46页 |
| ·阳离子对L_2’的荧光光谱影响 | 第42-44页 |
| ·阴离子对L_2’的荧光光谱影响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配体L3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 第46-58页 |
|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6-47页 |
| ·实验合成路线及具体步骤 | 第47-48页 |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8-58页 |
| ·不同的pH对L_3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48-49页 |
| ·不同阳离子对L_3荧光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浓度的Cu~(2+)对L_3荧光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不同金属离子对Cu~(2+)与L_3作用的干扰 | 第51页 |
| ·配体L_3的紫外光谱研究 | 第51-53页 |
| ·配体L_3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53页 |
| ·配体L_3及其金属配合物摩尔电导率的测定 | 第53-54页 |
| ·该Cu~(2+)探针测工业废水的应用研究 | 第54-55页 |
| ·Cu~(2+)与L_3的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55-57页 |
| ·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 附图 | 第65-69页 |
| 硕士期间工作成绩简介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