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 绪论 | 第8-26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8页 |
| ·冻结法凿井及解冻后涌水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注浆防治水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渗流与应力耦合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工程背景 | 第18-24页 |
| ·井筒地质特征 | 第20-21页 |
| ·各含水地层水文地质特征 | 第21-23页 |
| ·地下水化学类型 | 第23页 |
| ·岩层工程地质特征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2 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 第26-36页 |
| ·岩样的制备及试验设备 | 第26-28页 |
| ·标准岩样的制备 | 第26-27页 |
| ·试验设备 | 第27-28页 |
| ·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内容 | 第28-29页 |
| ·试验过程 | 第29-30页 |
| ·单轴压缩试验过程 | 第29页 |
| ·剪切试验过程 | 第29-30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 ·单轴抗压试验 | 第30-33页 |
| ·剪切试验 | 第33-34页 |
| ·一次冻融循环洛河砂岩孔隙率变化规律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3 非全深冻结法凿井方案决策的理论研究 | 第36-55页 |
| ·主井冻结深度的确定 | 第36-37页 |
| ·冻结壁厚度和安全掘砌高度确定 | 第37-39页 |
| ·普通法凿井有限元数值模拟可行性分析 | 第39-48页 |
| ·ABAQUS 有限元模拟理论 | 第39-43页 |
| ·基本假设 | 第43页 |
|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 | 第43-44页 |
| ·计算参数 | 第44-45页 |
| ·涌水量计算公式 | 第45页 |
| ·计算结果 | 第45-48页 |
| ·非全深冻结法立井穿越富水洛河砂岩冻结壁稳定性有限元分析评价 | 第48-53页 |
| ·计算工况的确定 | 第48页 |
| ·基本假设 | 第48页 |
|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 | 第48-50页 |
| ·计算参数 | 第50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0-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4 非全深冻结法凿井解冻后井筒涌水机理研究 | 第55-73页 |
| ·解冻后井筒涌水的主要通道 | 第55-56页 |
| ·冻结管行成的环形通道 | 第55页 |
| ·天然孔隙、空隙形成的弱渗通道 | 第55页 |
| ·解冻后由于冻融损伤诱发增大的岩体孔隙和空隙 | 第55-56页 |
| ·主井筒涌水发生的机理 | 第56-57页 |
| ·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耦合作用机理 | 第57-68页 |
| ·裂隙渗流对岩体稳定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裂隙岩体应力或变形对渗流的影响 | 第58-62页 |
| ·渗流与应力耦合关系控制方程 | 第62-68页 |
| ·解冻后井筒涌水区间及涌水量有限元模拟预测 | 第68-72页 |
| ·基本假设 | 第68页 |
|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 | 第68-69页 |
| ·计算参数 | 第69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9-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5 非全深冻结法立井解冻后涌水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 第73-90页 |
| ·井筒涌水注浆止水浆液扩散机制研究 | 第73-76页 |
| ·主井井筒解冻后涌水防治水方案设计 | 第76-83页 |
| ·注浆的作用 | 第76-77页 |
| ·注浆材料 | 第77-78页 |
| ·外加剂的确定 | 第78页 |
| ·井筒防治水时机的确定 | 第78页 |
| ·注浆位置 | 第78-79页 |
| ·注浆施工方案设计 | 第79-83页 |
| ·主井筒解冻后涌水防治方案效果有限元模拟评价 | 第83-86页 |
| ·基本假设 | 第83页 |
| ·模型尺寸及边界条件 | 第83-84页 |
| ·计算参数 | 第84-85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85-86页 |
| ·主井涌水防治工程实践效果 | 第86-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6 结语与展望 | 第90-93页 |
| ·结论 | 第90-92页 |
| ·展望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附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