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我国湖泊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 ·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与危害 | 第13-16页 |
| ·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 | 第13页 |
|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3-16页 |
| ·湖泊污染的治理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物理法 | 第16-17页 |
| ·化学法 | 第17-18页 |
| ·生物法 | 第18-20页 |
| ·微生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 ·微生物制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 ·微生物制剂在治理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 ·课题来源 | 第22-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对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25-36页 |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 | 第25-26页 |
| ·实验藻种 | 第26页 |
| ·实验分析仪器和设备 | 第26-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 ·藻种培养 | 第27-28页 |
| ·实验设计 | 第28-29页 |
| ·藻细胞浓度的测定 | 第29页 |
|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9-30页 |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0-35页 |
| ·IBC 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30-32页 |
| ·温度、培养时间和 pH 值对 IBC 抑藻效果的影响 | 第32-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水生模拟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 | 第36-50页 |
| ·水生模拟生态系统的构建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8-48页 |
| ·水族箱模拟生态系统的现场图片 | 第38-40页 |
| ·水体 DO 和 pH 的变化 | 第40页 |
| ·叶绿素 a 浓度的变化 | 第40-42页 |
| ·N 浓度的变化 | 第42-45页 |
| ·TP 浓度的变化 | 第45-46页 |
| ·COD 浓度的变化 | 第46-47页 |
| ·细菌总数的变化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用于富营养化湖泊的修复 | 第50-73页 |
|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用于黄埔区某社区池塘的修复 | 第50-58页 |
| ·池塘概述 | 第50-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3-58页 |
|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用于黄埔区东苑公园湖泊的修复 | 第58-69页 |
| ·湖泊概述 | 第58-59页 |
| ·修复技术的选择 | 第5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2页 |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2-69页 |
| ·效益分析 | 第69-71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9-71页 |
|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 第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附件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