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自动识别技术 | 第10-11页 |
·射频识别(RFID)技术简述 | 第11-14页 |
·RFID 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RFID 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3页 |
·RFID 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市场展望 | 第13-1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文章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超高频 RFID 系统构成和射频工作原理 | 第16-28页 |
·超高频 RFID 系统构成 | 第16-21页 |
·电子标签 | 第16-18页 |
·读写器 | 第18-19页 |
·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 | 第19-20页 |
·RFID 系统的工作流程 | 第20-21页 |
·超高频 RFID 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21-27页 |
·通信中的能量传输 | 第21-22页 |
·信号的编码 | 第22-23页 |
·信号的调制 | 第23-25页 |
·数据的完整性 | 第25-26页 |
·数据的安全性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超高频 RFID 防碰撞算法与 ISO/IEC 18000-6C 协议 | 第28-41页 |
·防碰撞算法的分类 | 第28-29页 |
·RFID 数据传输的工作方式 | 第29-31页 |
·RFID 系统中的标签防碰撞算法 | 第31-37页 |
·ALOHA 类防碰撞算法 | 第31-34页 |
·二进制搜索防碰撞算法 | 第34-36页 |
·两类算法比较 | 第36-37页 |
·ISO/IEC 18000-6C 协议标准 | 第37-39页 |
·阅读器与标签通信的物理层协议 | 第37-38页 |
·阅读器与标签的通信流程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新型超高频 RFID 标签数估计算法 | 第41-58页 |
·ISO/IEC 18000-6C 协议的 Q 值算法 | 第41-47页 |
·Q 值算法描述 | 第41-44页 |
·帧时隙 ALOGA 算法指标 | 第44-45页 |
·经典标签数估计算法 | 第45-47页 |
·新型标签数目估计算法 | 第47-53页 |
·随机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 第47-49页 |
·误差平方代价函数下的估算模型 | 第49-50页 |
·误差绝对值代价函数下的估算模型 | 第50-51页 |
·均匀代价函数的估算模型 | 第51页 |
·相对误差平方代价函数下的估算模型 | 第51-52页 |
·相对误差绝对值代价函数下的估算模型 | 第52-53页 |
·新型估计算法的性能仿真与比较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标签分组算法和帧长调整机制 | 第58-73页 |
·传统的 DFSA 分组算法 | 第58-59页 |
·新型分组算法 | 第59-62页 |
·新分组算法的性能性能仿真与比较 | 第62-65页 |
·新的帧长调整方案 | 第65-69页 |
·固定门限的帧长调整算法 | 第66-67页 |
·自适应帧长调整算法 | 第67-69页 |
·新帧长调整方案的性能仿真与比较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3-75页 |
·工作总结 | 第73-74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