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涩论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2-15页 |
一、关于选题 | 第12-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疾涩的历史发展脉络 | 第15-23页 |
一、东汉 | 第15-16页 |
二、东晋南北朝 | 第16-17页 |
三、唐代 | 第17-20页 |
四、宋元明 | 第20-21页 |
五、清代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疾涩之法 | 第23-34页 |
一、笔法与疾涩 | 第23-26页 |
(一) 平铺中的疾涩 | 第23-25页 |
(二) 裹绞中的疾涩 | 第25-26页 |
二、墨法与疾涩 | 第26-27页 |
三、点画线条中的起、行、收与疾涩 | 第27-29页 |
(一) 起笔处的疾涩 | 第27-28页 |
(二) 行笔处的疾涩 | 第28-29页 |
(三) 收笔处的疾涩 | 第29页 |
四、疾涩的物理用笔 | 第29-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疾涩之美 | 第34-39页 |
一、碑派书法中的沉厚 | 第34-36页 |
(一) 碑派书法的工具材料 | 第34页 |
(二) 疾涩与沉厚 | 第34-36页 |
二、帖派书法中的遒劲 | 第36-38页 |
(一) 帖派书法的工具材料 | 第36页 |
(二) 疾涩与遒劲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善用疾涩的书家 | 第39-46页 |
一、褚遂良与“画沙印泥”说 | 第39-40页 |
二、颜真卿与“屋漏痕”说 | 第40-42页 |
三、黄庭坚与“荡桨”说 | 第42-43页 |
四、林散之与“行留”说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印章中的疾涩 | 第46-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