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北京民众的娱乐生活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绪论 | 第13-29页 |
一、选题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二、学术研究概况 | 第14-24页 |
(一) “文化大革命”史研究 | 第14-16页 |
(二) “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研究 | 第16-17页 |
(三) 20世纪初至今的娱乐生活的研究 | 第17-24页 |
三、研究资料、角度、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24-28页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一章 北京概况(1949~1976) | 第29-40页 |
一、行政区划的变迁 | 第29-30页 |
二、人口的变化 | 第30-32页 |
三、城乡居民劳动时间、收入和消费情况 | 第32-39页 |
(一) 劳动时间 | 第32-33页 |
(二) 城镇居民的收支情况 | 第33-35页 |
(三) 农村居民的收支情况 | 第35-38页 |
(四) 货币购买力情况 | 第38-39页 |
四、结论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声电光影的交汇 | 第40-75页 |
第一节 电影 | 第40-58页 |
一、看什么电影 | 第40-50页 |
(一) 1966年5月-1969年底 | 第45页 |
(二) 1970年初-1976年10月 | 第45-49页 |
(三) 内参片、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美术片 | 第49-50页 |
二、怎样看电影 | 第50-58页 |
(一) 城镇居民的观影方式 | 第51-54页 |
(二) 郊区和农村居民的观影方式 | 第54-56页 |
(三) 单位租片放映 | 第56-57页 |
(四) 北京市整体的观影情况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广播 | 第58-70页 |
一、听什么广播 | 第58-68页 |
二、怎样听广播 | 第68-70页 |
第三节 电视 | 第70-73页 |
一、看什么电视 | 第70-72页 |
二、怎样看电视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第三章 红舞台上的红色记忆 | 第75-120页 |
第一节 音乐、歌曲 | 第75-90页 |
一、1966年5月—1969年底 | 第77-81页 |
(一) 领袖颂歌 | 第77-79页 |
(二) 语录歌 | 第79-80页 |
(三) 红卫兵歌曲 | 第80-81页 |
二、1970年初—1976年10月 | 第81-89页 |
(一) 战地新歌 | 第81-84页 |
(二) 知青歌曲 | 第84-85页 |
(三) 电影歌曲 | 第85页 |
(四) 音乐演出 | 第85-86页 |
(五) 外国音乐团队和音乐家的来访演出 | 第86-89页 |
三、器乐 | 第89-90页 |
第二节 舞蹈 | 第90-95页 |
一、“造反舞”和“忠字舞” | 第90-93页 |
(一) “造反舞” | 第90-91页 |
(二) “忠字舞” | 第91-93页 |
二、舞蹈领域的复苏 | 第93-94页 |
三、外国舞蹈(歌舞)团体来访演出 | 第94-95页 |
第三节 戏剧 | 第95-105页 |
一、“革命样板戏” | 第97-101页 |
(一) “样板戏”的来源与成型 | 第97-100页 |
(二) “样板戏”的艺术成就和价值 | 第100页 |
(三) 人们对于“样板戏”的不同感受 | 第100-101页 |
二、“样板戏”之后 | 第101-103页 |
(一) 折子戏 | 第101-102页 |
(二) 移植“样板戏” | 第102-103页 |
三、其它戏剧 | 第103-104页 |
(一) 话剧 | 第103-104页 |
(二) 木偶戏、皮影戏 | 第104页 |
四、外国戏剧表演团体的来访演出 | 第104-105页 |
第四节 曲艺、杂技 | 第105-110页 |
一、曲艺 | 第105-107页 |
二、杂技 | 第107-110页 |
第五节 文艺演出 | 第110-119页 |
一、艺术表演团体和专业剧场 | 第110-114页 |
(一) 艺术表演团体 | 第110-113页 |
(二) 专业剧场 | 第113-114页 |
二、文艺演出 | 第114-119页 |
(一) 演出票价 | 第114-115页 |
(二) “文革”后期的文艺调演 | 第115-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四章 无知岁月的阅读求知 | 第120-159页 |
第一节 图书 | 第121-138页 |
一、阅读生活的“三座大山” | 第121-124页 |
二、正规出版社的图书出版 | 第124-131页 |
(一) 1966年5月—1970年底 | 第124-127页 |
1、毛泽东著作 | 第124-126页 |
2、“样板戏”图书 | 第126-127页 |
3、政治文件 | 第127页 |
(二) 1971年初-1976年10月 | 第127-131页 |
1、出版事业的复苏 | 第128-130页 |
2、政治运动中的古籍出版 | 第130-131页 |
三、连环画 | 第131-134页 |
四、其他读书来源(非正规渠道的读书来源) | 第134-138页 |
(一) 私人藏书 | 第134-135页 |
(二) 内部书 | 第135-136页 |
(三) 图书馆、资料室流散出来的书 | 第136页 |
(四) 手抄本 | 第136-138页 |
五、读书活动 | 第138页 |
第二节 报刊 | 第138-154页 |
一、报纸 | 第139-146页 |
(一) “文革小报” | 第140-144页 |
(二) 正规报纸 | 第144-146页 |
二、期刊 | 第146-154页 |
第三节 图书馆和图书借阅 | 第154-158页 |
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五章 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 | 第159-186页 |
第一节 群众体育 | 第159-174页 |
一、单位中的体育 | 第159-164页 |
(一) 学校体育 | 第159-161页 |
(二) 职工体育 | 第161页 |
(三) 广播体操 | 第161-163页 |
(四) “语录操” | 第163-164页 |
二、生活中的体育 | 第164-174页 |
(一) 游泳 | 第164-167页 |
(二) 乒乓球 | 第167-169页 |
(三) 滑冰 | 第169-170页 |
(四) 自行车 | 第170-172页 |
(五) 其他/孩子们的游戏 | 第172-174页 |
第二节 体育赛事 | 第174-184页 |
一、北京的体育场馆 | 第174-177页 |
二、重大体育赛事 | 第177-182页 |
(一) 国内重大体育赛事 | 第177-180页 |
1、五项球类运动会 | 第177-178页 |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届体育运动会 | 第178页 |
3、第三届全国运动会 | 第178-180页 |
(二) 国际重大体育赛事 | 第180-182页 |
1、亚非乒乓球友好邀请赛 | 第180-181页 |
2、第一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 | 第181页 |
3、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 | 第181-182页 |
4、北京国际游泳、跳水友好邀请赛 | 第182页 |
三、一般性/普通体育赛事 | 第182-184页 |
(一) 国内普通赛事 | 第182-183页 |
(二) 国际普通赛事 | 第183-184页 |
四、“文革”中体育比赛的各种趣闻 | 第184页 |
小结 | 第184-186页 |
第六章 举城欢腾的节日庆典 | 第186-202页 |
第一节 春节 | 第186-192页 |
一、“文革”前的过年习俗 | 第186-187页 |
二、“文革”时期的过年习俗 | 第187-192页 |
(一) 吃 | 第188页 |
(二) 习俗 | 第188-189页 |
(三) 玩 | 第189页 |
(四) 文艺节目和电影 | 第189-190页 |
(五) 公园和风景区 | 第190-191页 |
(六) 春节环城赛跑 | 第191-192页 |
第二节 “十一”和“五一 | 第192-200页 |
一、“十七年”时期的“十一”和“五一 | 第192-195页 |
(一) “十一 | 第192-194页 |
(二) “五一 | 第194-195页 |
二、“文革”时期的“十一”和“五一 | 第195-200页 |
(一) 1966~1971年 | 第195-197页 |
1、“十一 | 第195-196页 |
2、“五一 | 第196-197页 |
(二) 1972~1976年 | 第197-200页 |
小结 | 第200-202页 |
第七章 其他娱乐活动 | 第202-237页 |
第一节 旅游 | 第202-213页 |
一、大串连 | 第203页 |
二、公园和风景区 | 第203-213页 |
(一) “文革”初期对公园和风景区的破坏 | 第204-206页 |
(二) “文革”中后期的调整与恢复 | 第206-211页 |
1、天安门 | 第207-208页 |
2、古建公园 | 第208-209页 |
3、植物园 | 第209页 |
4、动物园 | 第209-211页 |
(三) 游览概况 | 第211-213页 |
第二节 展览 | 第213-223页 |
一、博物馆和展览馆 | 第214-216页 |
二、国内展览 | 第216-221页 |
三、国际性展览 | 第221-223页 |
第三节 餐厅 | 第223-228页 |
一、“文革”初期的餐饮怪象 | 第224-225页 |
二、莫斯科餐厅 | 第225-227页 |
三、中餐馆 | 第227-228页 |
第四节 文化馆和群众文化活动 | 第228-236页 |
一、“十七年”时期的群众文化 | 第229-230页 |
二、“文革”时期的群众文化 | 第230-236页 |
(一) 文化馆 | 第230-233页 |
(二) 群众文化活动 | 第233-236页 |
1、艺术表演活动 | 第233-235页 |
2、美术、摄影、书法活动 | 第235页 |
3、文学活动 | 第235-236页 |
小结 | 第236-23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237-243页 |
一、特征 | 第237-239页 |
二、启示 | 第239-240页 |
三、一点思考 | 第240-243页 |
附录:文艺调演节目单 | 第243-257页 |
参考文献 | 第257-275页 |
谢辞 | 第275-2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