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1-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41页 |
| 综述一 痛风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 1 从病因病机对证候进行辨证分型研究 | 第12-13页 |
| 2 从证候分布规律对证候进行辨证分型研究 | 第13页 |
| 3 从临床动态分期对证候进行辨证分型研究 | 第13-14页 |
| 4 将证候与微观理化指标相结合进行研究 | 第14-15页 |
| 5 小结 | 第15-19页 |
| 综述二 痛风现代流行病学及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19-31页 |
| 1 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2 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 3 病理研究进展 | 第25页 |
| 4 小结 | 第25-31页 |
| 综述三 痛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 | 第31-41页 |
| 1 痛风病名中医归属 | 第31页 |
| 2 病因病机 | 第31-32页 |
| 3 辨证分型 | 第32页 |
| 4 治疗 | 第32-37页 |
| 5 展望 | 第37-41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1-74页 |
| 前言 | 第41-42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42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42-47页 |
| ·研究对象 | 第42-43页 |
| ·诊断标准 | 第43-45页 |
| ·调查工具 | 第45页 |
| ·调查方法 | 第45-46页 |
| ·样本量的计算 | 第46页 |
| ·质量控制 | 第46页 |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47-74页 |
| ·一般资料 | 第47-49页 |
| ·病史特征 | 第49-54页 |
| ·临床症状 | 第54-60页 |
| ·理化检查 | 第60-63页 |
|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第63-65页 |
| ·各因素与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 第65-71页 |
| ·主要证候痰瘀痹阻证的相关研究 | 第71-74页 |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74-86页 |
| 1 慢性痛风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 第74-75页 |
| ·痛风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第74页 |
| ·痛风患者居住环境、职业、发病季节的分布情况 | 第74-75页 |
| 2 慢性痛风发病特点 | 第75-77页 |
| ·慢性痛风发病诱因、病程、首发部位及症状的分布情况 | 第75-76页 |
| ·慢性痛风合并的既往史、家族史分布情况 | 第76-77页 |
| 3 慢性痛风临床特点 | 第77-78页 |
| 4 慢性痛风中医证候研究 | 第78-80页 |
| ·慢性痛风证候分布特点 | 第78页 |
| ·慢性痛风证候分布相关影响因素 | 第78-80页 |
| 5 慢性痛风主要证候痰瘀痹阻证的临床研究 | 第80-84页 |
| ·痰瘀痹阻证的症状特点 | 第80-81页 |
| ·痰瘀痹阻证的辨证要素分析 | 第81页 |
| ·痰瘀痹阻证的病机特点 | 第81-84页 |
| ·痰瘀痹阻证的治疗原则 | 第84页 |
| 6 研究中的问题与展望 | 第84-86页 |
| ·问题 | 第84-85页 |
| ·对策与展望 | 第85-86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个人简历 | 第90-92页 |
| 附录 | 第92-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