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基本理论 | 第21-27页 |
| ·合作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 ·合作社的定义和概念界定 | 第21页 |
| ·合作社的原则及合作社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 ·治理理论 | 第22-24页 |
| ·治理的概念 | 第22-23页 |
| ·乡村治理和村庄治理 | 第23-24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 ·需求、激励理论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两委组织概述 | 第27-32页 |
|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概述 | 第27-29页 |
|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的背景和原因 | 第27页 |
|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简述 | 第27-28页 |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征 | 第28-29页 |
| ·村两委概述 | 第29页 |
| ·村两委组织变迁历程 | 第29-32页 |
|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两委互动理论分析 | 第32-39页 |
|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两委互动的内在必然性和特征 | 第32-34页 |
|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两委互动的内在必然性 | 第32-33页 |
| ·互动的特征 | 第33-34页 |
| ·角色理论下村两委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动分析 | 第34-39页 |
| ·角色理论简述 | 第34页 |
| ·应然角色下村两委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动分析 | 第34-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村两委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和社员需求分析 | 第39-47页 |
| ·关于合作社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39页 |
|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两委组织渗透情况 | 第39-40页 |
| ·应然角色下村两委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助现状分析 | 第40-41页 |
| ·变量选择 | 第40页 |
| ·现状分析 | 第40-41页 |
| ·社员需求分析 | 第41-47页 |
| ·社员需求总体分布分析 | 第41-42页 |
| ·不同发展阶段合作社社员对村两委村干部协助的需求差异分析 | 第42-47页 |
| 第六章 村两委实然角色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动分析 | 第47-55页 |
| ·实然角色下的村两委村干部 | 第47页 |
| ·在发展农业经济、改善村公共产品上的互动 | 第47-48页 |
| ·在村庄治理上的互动 | 第48-49页 |
| ·影响村两委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因素 | 第49-50页 |
| ·村两委村干部的需求、效用结构 | 第50页 |
| ·村干部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 第50页 |
| ·村两委村干部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动关系类型 | 第50-55页 |
| ·村两委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同增效关系案例分析 | 第50-53页 |
| ·合作社和村两委冷漠对抗关系案例分析 | 第53-55页 |
| 第七章 结论、问题和建议 | 第55-58页 |
| ·结论 | 第55页 |
| ·问题 | 第55-56页 |
|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能力不足,功能发展滞后,借壳谋利的现象众多 | 第55-56页 |
| ·村两委村干部的激励不足,村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 第56页 |
| ·外部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不足 | 第56页 |
| ·村干部任期的不稳定造成互动关系的不稳定 | 第56页 |
| ·建议 | 第56-58页 |
| ·规范合作社成立、注重后续评估,发展非经济功能 | 第56-57页 |
| ·加强村干部素质,建立激励、奖惩机制 | 第57页 |
|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两责任、义务 | 第57页 |
| ·组织渗透、建立中间机制增进了解和互信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