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相关理论综述 | 第9-10页 |
| ·产品及产品缺陷的概念 | 第9页 |
| ·国内外产品缺陷的研究简介 | 第9-10页 |
|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11页 |
| 第2章 我国产品缺陷认定标准现状分析 | 第11-15页 |
| ·对《产品质量法》第四十六条文的解读 | 第11-12页 |
| ·我国产品缺陷认定标准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2-15页 |
| 第3章 国外产品缺陷认定的特征及启示 | 第15-26页 |
| ·产品缺陷的渊源 | 第15页 |
| ·美国认定产品缺陷的标准及新发展 | 第15-21页 |
| ·美国认定产品缺陷的标准 | 第15-17页 |
| ·美国产品缺陷认定标准的新发展 | 第17-21页 |
| ·日本韩国相关法律对产品缺陷的法律认定 | 第21页 |
| ·日本法对认定产品缺陷的相关法律规定 | 第21页 |
| ·韩国法对认定产品缺陷的相关法律规定 | 第21页 |
| ·产品缺陷的排除性事由 | 第21-22页 |
| ·国外产品缺陷认定标准对我国完善产品缺陷认定法律制度的启示 | 第22-26页 |
| ·正确进行产品缺陷的分类 | 第22-23页 |
| ·依法界定“产品”的外延和内涵 | 第23-24页 |
| ·采取“欠缺不安性”标准 | 第24页 |
| ·采取“不合理危险”标准 | 第24-26页 |
| 第4章 完善我国产品缺陷认定法律制度之探讨 | 第26-37页 |
| ·完善我国产品缺陷认定法律制度的思考 | 第26-34页 |
| ·确立“不合理危险”为单一认定标准 | 第26-27页 |
| ·完善《产品质量法》中“产品”的法律界定 | 第27-28页 |
| ·对我国产品缺陷进行类型划分 | 第28-29页 |
| ·将信息缺陷纳入产品缺陷认定法律制度 | 第29-30页 |
| ·将产品营销缺陷纳入产品缺陷认定法律制度 | 第30-32页 |
| ·将推定制度引入产品缺陷认定法律制度 | 第32-34页 |
| ·产品缺陷的排除性事由 | 第34-37页 |
| ·增设“消费者不当使用或滥用产品” | 第34-35页 |
| ·增设“消费者自冒风险” | 第35页 |
| ·增设“受害人特异体质” | 第35页 |
| ·认定缺陷标准应当更具有操作性 | 第35-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