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7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 1 两伊战争前的伊朗与沙特关系 | 第17-30页 |
| ·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1941—1979年)的伊沙关系 | 第17-23页 |
| ·1941——1953年的伊沙关系 | 第17-18页 |
| ·1953——1968年的伊沙关系 | 第18-21页 |
| ·1968——1979年的伊沙关系 | 第21-23页 |
| ·霍梅尼上台初期(1979——1980年)的伊沙关系 | 第23-30页 |
| ·输出伊斯兰革命 | 第24-25页 |
| ·伊沙两国互相指责 | 第25-26页 |
| ·伊朗伊斯兰革命对沙特什叶派的影响 | 第26-27页 |
| ·1979 年沙特麦加清真寺事件 | 第27-30页 |
| 2 两伊战争时期(1980——1988年)的伊朗与沙特关系 | 第30-41页 |
| ·1980——1986年的伊沙关系 | 第30-36页 |
| ·1980——1982年两国的关系:紧张与敌对 | 第30-33页 |
| ·1982——1986 年两国的关系:持续恶化 | 第33-36页 |
| ·1987年“朝觐事件”前后两国的关系 | 第36-41页 |
| ·“朝觐事件”发生的过程 | 第36-38页 |
| ·“朝觐事件”对两国的影响 | 第38-39页 |
| ·1988 年伊朗与沙特两国断交 | 第39-41页 |
| 3 影响两伊战争时期伊沙关系的因素 | 第41-58页 |
| ·民族与宗教方面的因素 | 第41-44页 |
| ·波斯民族与阿拉伯民族的矛盾与冲突 | 第41-42页 |
| ·什叶派与逊尼派的纷争 | 第42-44页 |
| ·外交理念的不同 | 第44-47页 |
| ·伊朗霍梅尼时期的“革命外交”理念 | 第44-46页 |
| ·沙特的外交理念 | 第46-47页 |
| ·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因素 | 第47-51页 |
| ·伊朗:意识形态等同于国家利益 | 第48-50页 |
| ·沙特:意识形态服务于国家利益 | 第50-51页 |
| ·海湾地区因素 | 第51-55页 |
| ·伊沙关系中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因素 | 第51-53页 |
| ·伊沙关系中的伊拉克因素 | 第53-55页 |
| ·美国因素 | 第55-58页 |
| 4 伊沙两国关系恶化所产生的影响 | 第58-65页 |
| ·对伊朗产生的影响 | 第58-60页 |
| ·对沙特产生的影响 | 第60-61页 |
| ·对两伊战争的影响 | 第61-63页 |
| ·对中东地区的影响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5-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后记 | 第72-73页 |
|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