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绪论 | 第13-24页 |
第一节 关于选题 | 第13-2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 第20-23页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演变 | 第24-35页 |
第一节 史书《三国志》对三国女性形象的记载 | 第24-31页 |
一、确有记载的甘糜二夫人 | 第25-27页 |
二、若隐若现的貂蝉 | 第27-29页 |
三、材料零星的孙夫人 | 第29页 |
四、记载较详的孙权之母 | 第29-30页 |
五、点到为止的徐庶之母和大小乔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三国志平话》对三国女性形象的固定 | 第31-33页 |
一、《平话》使貂蝉的身世完整 | 第31-32页 |
二、《平话》丰富了孙夫人的性格 | 第32页 |
三、《平话》固定了甘夫人的主要故事情节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元杂剧三国戏对三国女性形象的发展 | 第33-35页 |
一、戏剧结构形式,展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 | 第33-34页 |
二、杂剧演唱特征,角色由陪衬变为主角 | 第34页 |
三、故事情节变化,赋予人物不同个性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分类 | 第35-45页 |
第一节 可亲可近的母亲形象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深明大义的妻子形象 | 第37-40页 |
第三节 顾全大局的女儿形象 | 第40-42页 |
第四节 忠心侍主的婢女形象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塑造 | 第45-62页 |
第一节 多角度的人物描写手法 | 第45-55页 |
一、正侧面结合的肖像描写 | 第46-47页 |
二、程式化的动作表演 | 第47-49页 |
三、戏曲语言的综合运用 | 第49-55页 |
第二节 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 第55-57页 |
一、突出形象的对比手法 | 第55-56页 |
二、生动贴切的比喻手法 | 第56-57页 |
第三节 精心设置故事情节 | 第57-62页 |
一、对《三国志平话》情节结构形态的承袭 | 第57-58页 |
二、故事情节的戏剧处理 | 第58-60页 |
三、偶然性的故事情节安排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文化解读 | 第62-70页 |
第一节 儒家文化的深入影响 | 第62-66页 |
一、重伦理 | 第62-64页 |
二、尚教化 | 第64-65页 |
三、亲政治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元蒙统治下的文化冲击 | 第66-70页 |
一、相对宽松的思想意识形态 | 第66-67页 |
二、豪迈奔放的审美风格 | 第67-68页 |
三、重视文化的愉悦性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的价值 | 第70-85页 |
第一节 反映剧作者进步的女性观 | 第70-71页 |
一、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 | 第70-71页 |
二、女性形象的美化 | 第71页 |
第二节 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 第71-80页 |
一、以酣畅为美的审美观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 第72-78页 |
二、类型化的塑造手法对《三国演义》的影响 | 第78-80页 |
第三节 对明以后戏曲的影响 | 第80-85页 |
一、为传奇三国女性的故事情节提供蓝本 | 第80-82页 |
二、为其他戏剧三国女性特征的塑造提供依据 | 第82-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的论文目录 | 第89-90页 |
后记 | 第9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