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目录 | 第13-16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第一篇 杨群玉教授临床经验、学术思想总结 | 第18-32页 |
第一章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杨群玉教授临床经验、学术思想总结 | 第21-32页 |
1 学术思想总结 | 第21-22页 |
2 临床经验 | 第22-32页 |
第二篇 双石汤合二至丸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临床及机理研究 | 第32-74页 |
第一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32-52页 |
1 中医对高血压肾损害的相关认识 | 第32-40页 |
·中医对高血压肾损害病因病机的相关认识 | 第32-34页 |
·高血压肾损害的中医治疗 | 第34-40页 |
2 西医对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进展 | 第40-46页 |
3 双石汤及二至丸研究进展 | 第46-51页 |
4 文献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二章 临床及机理研究 | 第52-6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52-53页 |
·临床资料 | 第52页 |
·诊断标准 | 第52页 |
·纳入标准 | 第52页 |
·排除标准 | 第52-53页 |
·病例的剔除标准 | 第53页 |
·病例的终止标准 | 第5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3-55页 |
·设计方案 | 第53页 |
·治疗方案 | 第53-54页 |
·观察指标 | 第54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54-55页 |
3 结果 | 第55-63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55-59页 |
·治疗结果 | 第59-63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63-74页 |
1 治疗前一般资料可比性检测 | 第63页 |
2 病机探讨 | 第63-64页 |
·肝肾阴虚为高血压肾损害发生的启动因素和发展转归的根本 | 第63-64页 |
·肝阳上亢,内风伤肾贯穿了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整个疾病过程 | 第64页 |
·血瘀为标,是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主要机制 | 第64页 |
3 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活血通络这一治则的确立 | 第64-65页 |
·滋补肝肾为治疗之本 | 第65页 |
·平肝熄风、活血通络为截断病情进展之关键 | 第65页 |
4 方药分析 | 第65-71页 |
·方剂组成 | 第65页 |
·药物功效探源 | 第65-67页 |
·配伍意义 | 第67-68页 |
·组方特点 | 第68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68-71页 |
5 临床疗效分析 | 第71-73页 |
·平稳降压、疗效确切 | 第71页 |
·整体论治、症状改善 | 第71-72页 |
·降低尿蛋白、逆转肾损害 | 第72页 |
·纠正脂代谢紊乱 | 第72页 |
·改善血液流变学 | 第72-73页 |
·不良反应分析 | 第73页 |
6 双石汤合二至丸降压保肾作用可能机理 | 第73页 |
7 小结 | 第73-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附录 | 第82-90页 |
附录1: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 | 第82页 |
附录2:高血压病危险度分层标准 | 第82-83页 |
附录3: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第83-84页 |
附录4: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诊断标准 | 第84页 |
附录5:晨起血压测定 | 第84页 |
附录6:疗效评定标准 | 第84-86页 |
附录7:病例报告表 | 第86-9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93页 |
详细摘要 | 第93-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