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8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复杂管理科学的基本理念 | 第15-18页 |
·复杂科学管理的假设与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复杂科学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复杂科学管理的方法论 | 第17-18页 |
·国内外城中村相关研究 | 第18-33页 |
·国内城中村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城中村的一般特征 | 第19-20页 |
·城中村类型 | 第20页 |
·城中村形成机制研究 | 第20-21页 |
·城中村的影响评价 | 第21页 |
·城中村改造的研究发展 | 第21-25页 |
·国外城中村改造研究进展 | 第25-33页 |
·改造模式研究 | 第26-29页 |
·改造策略的理论依据 | 第29-30页 |
·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研究 | 第30-31页 |
·城中村土地利用研究 | 第31-32页 |
·国外城中村改造的启示 | 第32-33页 |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33-36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技术路径 | 第35-36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6-38页 |
第二章 中国城中村形成的特殊性原因与发展现状 | 第38-46页 |
·中国城中村形成特殊性原因 | 第38-41页 |
·城市化是城中村形成的外动力 | 第38-39页 |
·制度原因 | 第39-40页 |
·经济原因 | 第40-41页 |
·中国城中村发展现状 | 第41-46页 |
·居住环境质量差,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 第42页 |
·经济封闭性大,业务结构单一 | 第42-44页 |
·社会保障缺失,城乡差别巨大 | 第44页 |
·法制制度不健全,民主难实现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与目标 | 第46-54页 |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 | 第46-50页 |
·城中村改造是建设适宜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 | 第46-47页 |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47页 |
·城中村改造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 | 第47-48页 |
·城中村改造是建立健全法制的必然要求 | 第48页 |
·城中村改造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覆盖体系与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的必然要求 | 第48-50页 |
·城中村改造目标 | 第50-54页 |
·改造城中村人居环境,改变城市局部地区工业基础设施薄弱、梗阻、混乱的状况 | 第50页 |
·转变城中村经济体制与模式,使其真正融入城市经济发展轨道 | 第50-51页 |
·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民主法治 | 第51-52页 |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开展股份制民主管理,实现基层民主自治 | 第52-53页 |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文化水平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现状与研究分析 | 第54-72页 |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现状 | 第54-55页 |
·改造背景 | 第54-55页 |
·深圳城中村改造实践 | 第55页 |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影响分析 | 第55-67页 |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分析 | 第55-57页 |
·总量失衡 | 第56页 |
·结构失衡 | 第56-57页 |
·对产业与劳动力发展影响分析 | 第57-67页 |
·深圳人口现状与产业结构特点 | 第57-61页 |
·城中村片区改造产业分区指引 | 第61-63页 |
·城中村改造对产业经济的影响评价 | 第63-67页 |
·深圳市土地管理研究分析 | 第67-70页 |
·土地管理政策存在问题 | 第68-69页 |
·城中村土地利用与房屋现状剖析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深圳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探讨 | 第72-173页 |
·城中村改造现行主要模式 | 第72-76页 |
·政府改造模式 | 第72-73页 |
·模式 | 第72页 |
·优点 | 第72页 |
·问题 | 第72-73页 |
·村民自发改造模式 | 第73-74页 |
·模式 | 第73页 |
·优点 | 第73-74页 |
·问题 | 第74页 |
·半市场合作化改造模式 | 第74-75页 |
·模式 | 第74页 |
·优点 | 第74页 |
·问题 | 第74-75页 |
·市场化改造模式 | 第75-76页 |
·模式 | 第75页 |
·优点 | 第75页 |
·问题 | 第75-76页 |
·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新模式 | 第76-95页 |
·城中村改造的利益博弈 | 第76-85页 |
·城中村改造四方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79-80页 |
·参与城中村改造中博弈各方及行动特征 | 第80-81页 |
·博弈阶段次序 | 第81-82页 |
·四方博弈树状分布图 | 第82-83页 |
·四方博弈模型各方的满意度分析 | 第83-85页 |
·城中村改造的博弈均衡分析 | 第85-87页 |
·城中村改造各方博弈的几个主要结论 | 第87-89页 |
·城中村四方共赢改造模式经济可行性分析 | 第89-92页 |
·四方博弈模型下的深圳城中村改造经济与应用实证分析 | 第92-94页 |
·新模式下的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效果 | 第94-95页 |
·深圳城中村改造策略分析 | 第95-173页 |
·以改造调控劳动力、产业结构与体制策略 | 第95-97页 |
·通过城中村改造调节劳动力流动和产业结构合理化 | 第95-96页 |
·发展和改革城中村经济,促进原村民“人”的城市化 | 第96-97页 |
·加快体制创新,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 | 第97页 |
·以改造促进土地管理策略 | 第97-105页 |
·违法建筑的处理 | 第97-99页 |
·土地及房屋权属的处置 | 第99-105页 |
·拆赔策略 | 第105-137页 |
·拆赔范围界定与拆赔方案形成 | 第105-111页 |
·拆赔策略分析 | 第111-119页 |
·拆赔政策结论 | 第119-121页 |
·拆赔价格 | 第121-137页 |
·改造实施策略 | 第137-143页 |
·拆迁实施策略 | 第138-140页 |
·改造实施策略 | 第140-143页 |
·重建城中村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策略 | 第143-150页 |
·重建城中村的社会结构 | 第143-148页 |
·重建城中村的社会组织 | 第148-150页 |
·重建城中村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生活方式策略 | 第150-152页 |
·注意保护各种具有符号意义的物质文化 | 第150页 |
·借助城中村改造建设多元、平等的消费文化 | 第150页 |
·微观层面:增加文化主体的主体性 | 第150-151页 |
·宏观层面:打破二元结构 | 第151页 |
·妥善发掘与保护城中村的本土文化 | 第151-152页 |
·激励形成文化保护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 第152页 |
·多元和多层次的文化保护措施 | 第152页 |
·城中村改造融资策略 | 第152-163页 |
·融资方式概述 | 第153-154页 |
·适合深圳城中村改造的融资方式 | 第154-159页 |
·各融资模式AHP分析 | 第159-162页 |
·各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比较分析 | 第162-163页 |
·基于ARCGIS信息技术上的城中村改造管理策略 | 第163-173页 |
·系统设计目标 | 第163-164页 |
·系统设计的原则 | 第164页 |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第164-165页 |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165-166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166页 |
·系统运行平台选择 | 第166-167页 |
·系统实现 | 第167-173页 |
第六章 深圳城中村改造实例解析 | 第173-190页 |
·深圳城中村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173-181页 |
·经济层面 | 第173-176页 |
·政策层面 | 第176-178页 |
·社会层面 | 第178-179页 |
·建设问题 | 第179-180页 |
·环境问题 | 第180-181页 |
·文化问题 | 第181页 |
·其他问题 | 第181页 |
·深圳城中村改造实例 | 第181-185页 |
·利用城中村改造新策略研究深圳城中村改造 | 第185-19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90-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07页 |
附表1:深圳市城中村改造拆赔价格 | 第207-210页 |
附表2:长源村房屋信息表 | 第210-220页 |
附图:长源村房屋分布图 | 第22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情况 | 第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