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观花树木类论文--牡丹论文

江南牡丹花色素组成与开花过程生理特征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目录第10-14页
图录第14-15页
表录第15-1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6-27页
   ·牡丹花色研究情况简介第16-17页
     ·江南牡丹花色研究进展第16页
     ·植物花色表型测定技术研究进展第16-17页
   ·类黄酮化合物研究概况第17-21页
     ·类黄酮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技术研究进展第17-18页
     ·类黄酮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第18页
     ·牡丹类黄酮研究进展第18-21页
   ·牡丹组植物亲缘关系研究第21-22页
     ·野生原种之间亲缘关系第21页
     ·牡丹野生种与江南牡丹栽培品种群之间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第21页
     ·牡丹化学分类学研究进展第21-22页
   ·观赏植物花瓣呈色机理研究进展第22-25页
     ·花色表现的化学基础:花色色素的存在及其变化第22-23页
       ·色素种类对花色形成的效应第22页
       ·花色素存在的位置第22页
       ·花色素分子的存在状态对花色的影响第22-23页
     ·花色表现的生理学机制第23-24页
       ·细胞膜透性及自由基产生速率的变化第23页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第23页
       ·花瓣衰老过程中相关酶活性变化第23-24页
     ·花色表现的外在原因第24-25页
       ·物理因子第24页
       ·化学因子第24-25页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5-26页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6-27页
第2章 江南牡丹花色表型分类第27-36页
   ·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材料第27页
     ·花色测定第27-28页
     ·数据处理第28页
   ·结果与分析第28-33页
     ·江南牡丹花色分析第28-30页
     ·江南牡丹品种花色分类第30页
     ·江南牡丹品种花色表型分布特点第30-32页
     ·江南牡丹品种花色三刺激值之间的关系第32-33页
   ·讨论第33-36页
     ·江南牡丹数字化测色方法第33-34页
     ·江南牡丹花色表型进行数量分类方法第34页
     ·江南牡丹品种花色表型的分布特点第34页
     ·江南牡丹花色表型参数的相关性第34-36页
第3章 江南牡丹花色素成分分析第36-62页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材料与处理第36页
     ·仪器与试剂第36-37页
     ·江南牡丹花色色素的定性鉴定第37页
     ·江南牡丹花色素的定量测定第37页
     ·理化因子对江南牡丹类黄酮呈色的影响第37-38页
       ·类黄酮的提取第37页
       ·物理因素对类黄酮提取液呈色的影响第37-38页
       ·化学因素对类黄酮提取液呈色的影响第38页
         ·pH 值的影响第38页
         ·金属离子的影响第38页
     ·数据处理第38页
   ·结果与分析第38-56页
     ·江南牡丹类黄酮 UPLC-PDA 分析第38-39页
     ·江南牡丹花类黄酮质谱分析第39-42页
     ·江南牡丹品种类黄酮组成第42-48页
       ·不同色系江南牡丹花青色苷苷含量的差异性分析第42-44页
       ·不同色系江南牡丹黄酮、黄酮醇含量的差异性分析第44-47页
       ·江南牡丹总类黄酮含量差异性分析第47-48页
     ·江南牡丹品种花色与花色素组成的关系第48-49页
       ·花色与花色苷组成的关系第48页
       ·花色与黄酮、黄酮醇组成的关系第48-49页
     ·江南牡丹基于类黄酮物质的化学分类学研究第49-52页
     ·理化因子对类黄酮呈色的影响第52-56页
       ·温度对类黄酮提取液呈色的影响第52-53页
       ·光照对类黄酮提取液呈色的影响第53页
       ·pH 对类黄酮提取液呈色的影响第53-55页
       ·金属离子对呈色的影响第55-56页
   ·讨论第56-62页
     ·江南牡丹与其它牡丹栽培品种群的花色素组成比较第56页
     ·江南牡丹新品种的选育策略第56-57页
     ·江南牡丹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探讨第57-59页
     ·江南牡丹花色与花色素组成关系的探讨第59页
     ·江南牡丹亲缘关系的探讨第59-60页
     ·理化因子对牡丹花瓣类黄酮呈色的影响第60-62页
第4章 江南牡丹开花过程中相关生理特征研究第62-80页
   ·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材料第62-63页
     ·仪器设备及试剂第63页
     ·方法第63页
       ·花朵开放过程中花色素定性定量分析第63页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第63页
       ·O_2–·产生速率测定─羟胺氧化法第63页
       ·H_2O_2含量测定第63页
       ·细胞膜相对透性用电导法测定第63页
       ·PPO 活性测定─邻苯二酚氧化法第63页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第63页
     ·数据分析第63-64页
   ·结果与分析第64-78页
     ·江南牡丹花朵开放过程中类黄酮含量的变化第64-69页
       ·不同发育时期花色苷含量的变化第64-65页
       ·不同发育时期黄酮、黄酮醇含量的变化第65-67页
       ·不同发育时期黄酮、黄酮醇单体含量的变化第67-68页
       ·不同发育时期黄酮总量、助色系数的变化第68-69页
     ·江南牡丹花开放期间 MDA 含量的变化第69-70页
     ·江南牡丹花开放期间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第70-71页
     ·江南牡丹花开放期间 O_2~–·产生速率的变化第71-72页
     ·江南牡丹花开放期间 H_2O_2含量的变化第72页
     ·江南牡丹花开放期间 SOD 活性的变化第72-73页
     ·江南牡丹花开放期间 POD 活性的变化第73-74页
     ·江南牡丹花开放期间 CAT 活性的变化第74页
     ·江南牡丹花开放期间 AsA-POD 活性的变化第74-75页
     ·江南牡丹花开放期间 PPO 活性的变化第75-76页
     ·生理指标之间相关性第76-78页
   ·讨论第78-80页
     ·色素含量与江南牡丹花瓣呈色的关系第78页
     ·花发育阶段与江南牡丹花瓣呈色的关系第78页
     ·丙二醛含量及细胞膜透性与江南牡丹花瓣呈色的关系第78-79页
     ·活性氧的产生与江南牡丹花瓣呈色的关系第79页
     ·保护酶活性与江南牡丹花瓣呈色的关系第79-80页
第5章 结论第80-83页
   ·结论第80-83页
     ·江南牡丹花色表型分类及花色三刺激值之间的关系第80页
     ·不同色系江南牡丹花色素组分定性鉴定和定量分析第80-81页
     ·江南牡丹花色与花色素组成关系的研究第81页
     ·传统江南牡丹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化学分类研究第81页
     ·理化因子对江南牡丹花色素呈色的影响第81-82页
     ·2 个江南牡丹品种开花过程中生理特征研究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95页
附图 部分实验中使用的牡丹品种第95-99页
致谢第99-10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羊茅耐热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及遗传基础的分析
下一篇:水仙休眠与生长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