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1 前言 | 第14-22页 |
| ·抗旱性的定义 | 第14页 |
| ·抗旱机制的分类 | 第14-15页 |
| ·逃旱性 | 第14页 |
| ·避旱性 | 第14-15页 |
| ·耐旱性 | 第15页 |
| ·复原抗旱性 | 第15页 |
| ·干旱胁迫对水稻的影响 | 第15-18页 |
| ·自由基的积累和膜脂过氧化 | 第15-16页 |
| ·干旱胁迫对叶片和气孔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干旱对渗透调节的影响 | 第17页 |
| ·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7页 |
| ·干旱胁迫对产量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水稻抗旱性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QTL | 第18页 |
| ·根系形态性状相关 QTL 的定位研究 | 第18-19页 |
| ·生理性状 QTL 定位研究 | 第19页 |
| ·与产量性状相关的 QTL 定位研究 | 第19-20页 |
| ·目的与意义 | 第20-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 ·苗期试验设计 | 第22页 |
| ·大田时期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 ·性状调查 | 第23页 |
| ·苗期试验性状调查 | 第23页 |
| ·大田时期性状调查 | 第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 ·叶片采集 | 第23-24页 |
| ·DNA 的提取的方法 | 第24页 |
| ·DNA 丰度检测 | 第24页 |
| ·PCR 反应体系 | 第24-25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5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5-27页 |
| ·基因型记载 | 第25页 |
| ·遗传作图 | 第25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25页 |
| ·QTL 定位 | 第25-26页 |
| ·QTL 的命名方法 | 第26-2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63页 |
|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 第27-28页 |
| ·多态性标记在群体中的表现 | 第28-29页 |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9-30页 |
| ·苗期生长阶段的抗旱性状表现及相关性分析 | 第30-34页 |
| ·模拟干旱和正常条件下亲本与群体的性状表现 | 第30-33页 |
| ·模拟干旱和正常条件下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 ·大田生长阶段的抗旱性状表现及相关性分析 | 第34-44页 |
| ·干旱胁迫和正常条件下亲本与群体的性状表现 | 第34-42页 |
| ·干旱胁迫和正常条件下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4页 |
| ·苗期抗旱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 ·干旱胁迫条件下苗期抗旱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45页 |
| ·正常条件下苗期抗旱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页 |
| ·苗期生长阶段抗旱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结果 | 第45-50页 |
| ·苗期抗旱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结果 | 第45-49页 |
| ·苗期抗旱相关性状相对值的 QTL 定位结果 | 第49-50页 |
| ·大田生长阶段抗旱相关性状 QTL 的定位结果 | 第50-63页 |
| ·抗旱相关性状及相对值 QTL 定位结果 | 第50-54页 |
| ·产量相关性状及相对值的 QTL 定位结果 | 第54-63页 |
| 4 讨论 | 第63-68页 |
| ·与前人 QTL 定位结果比较 | 第63-64页 |
| ·苗期生长阶段抗旱 QTL 定位结果 | 第64-65页 |
| ·大田生长阶段抗旱 QTL 定位结果 | 第65-67页 |
| ·苗期和大田生长阶段定位结果比较 | 第67-68页 |
| 5 结论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