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普氏野马简介 | 第11-14页 |
·普氏野马生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普氏野马在研究区的生存现状 | 第13-14页 |
·普氏野马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野马的进化历史、地理分布的变迁 | 第14-15页 |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形态学研究 | 第15-16页 |
·人工圈养、半散养条件下与放归状态下主要行为研究 | 第16-17页 |
·基于分子水平下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7页 |
·疾病防治与同区域间共存的野生动物关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放归普氏野马生境选择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野生动物生境选择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生境选择的研究尺度和对象 | 第19-22页 |
·生态因子的选择及测量 | 第22-23页 |
·保护区周边社区相关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31页 |
·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26-29页 |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气候条件 | 第26-27页 |
·水资源特征 | 第27页 |
·植被资源 | 第27-28页 |
·动物资源 | 第28-29页 |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夏季、秋季放归普氏野马采食、泥浴、休息样方数据收集 | 第31-34页 |
·调查时间 | 第31页 |
·调查地点的样方测量 | 第31-32页 |
·调查内容及生态因子测量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放归普氏野马社区调查研究 | 第34-35页 |
·调查时间与方法 | 第34页 |
·调查内容 | 第34页 |
·调查对象 | 第34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放归普氏野马采食生境的选择 | 第35-42页 |
·夏、秋季节普氏野马对采食生境的选择指数 | 第35-37页 |
·夏季放归普氏野马采食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秋季放归普氏野马采食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放归普氏野马夏、秋季采食生境的比较 | 第39-4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放归区域普氏野马泥浴生境的选择 | 第42-49页 |
·夏、秋季节普氏野马对泥浴生境的选择指数 | 第42-44页 |
·夏季放归普氏野马泥浴场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44-45页 |
·秋季放归普氏野马泥浴场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45-46页 |
·放归普氏野马夏、秋季泥浴生境比较 | 第46-4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放归普氏野马休息生境的选择 | 第49-56页 |
·夏、秋季节普氏野马对休息生境的选择指数 | 第49-51页 |
·夏季放归野马普氏休息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51-52页 |
·秋季放归野马普氏休息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 第52-53页 |
·放归普氏野马夏、秋季休息生境比较 | 第53-54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54-56页 |
第七章 普氏野马放归区域社区牧民保护意识调查和分析 | 第56-65页 |
·保护区内社区畜牧业对放归普氏野马的影响 | 第56-57页 |
·社区牧民对保护区及保护放归普氏野马的认识 | 第57-58页 |
·社区牧民对放归普氏野马保护的态度 | 第58-59页 |
·社区牧民参与保护普氏野马意愿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59-62页 |
·社区牧民参与保护普氏野马的主动性 | 第59-60页 |
·社区牧民参与保护普氏野马意愿分析 | 第60-6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2-63页 |
·建议 | 第63-6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生境综合选择的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普氏野马重引入区域社区牧民保护意识调查结论 | 第66页 |
·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2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