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三维形态生长模型构建的初步研究

致谢第1-10页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2页
   ·虚拟植物及其研究意义第13-14页
   ·主要的植物建模方法第14-17页
     ·分形方法第14-15页
     ·粒子系统第15页
     ·L系统第15-16页
     ·分步生长第16页
     ·随机过程方法第16页
     ·其他方法第16-17页
   ·虚拟植物模型研究进展第17-21页
     ·植物生理生态模拟模型第17-19页
     ·植物形态结构模型第19-20页
     ·形态与生理过程结合的模型第20-21页
   ·本研究的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试验研究方法第22-26页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第22-23页
   ·资料获取及利用第23-24页
     ·试验处理第23-24页
     ·数据获取和测定方法第24页
   ·模型构建第24-26页
第三章 水稻形态结构的模拟研究第26-44页
   ·材料和方法第26-27页
     ·试验材料第26页
     ·试验设计第26页
     ·试验方法第26-27页
       ·形态参数测定第26页
       ·生物量测定第26-27页
       ·SPAD值第27页
   ·结果分析(形态结构描述)第27-41页
     ·叶片形态模拟第27-36页
       ·叶长叶宽的变化第27-28页
       ·叶长叶宽关系第28-30页
       ·叶角变化规律第30-32页
       ·叶片面积的变化规律第32-33页
       ·叶片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第33-36页
     ·茎鞘形态模拟第36-39页
       ·主茎节间长度第36-37页
       ·叶鞘长度变化规律第37-39页
     ·水稻整株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第39页
     ·叶片SPAD值的变化规律第39-41页
   ·讨论第41-44页
第四章 水稻三维形态模型的构建及虚拟生长的初步实现第44-61页
   ·建模平台GroIMP介绍第44-46页
   ·模型的建立第46-57页
     ·光合模型简介第46-47页
     ·源库模型第47-50页
     ·形态模型第50-53页
     ·模型描述第53-54页
     ·模拟结果输出第54-57页
   ·讨论第57-61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61-64页
   ·结论第61页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61-62页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飞虱Ecdysone receptor基因的分子特性
下一篇:乳白蚁和散白蚁的种群生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