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7页 |
第一节 水质基准概况 | 第14-18页 |
·水质基准与水质标准 | 第14-15页 |
·水质基准的分类 | 第15-16页 |
·水质基准发展大事件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水质基准建立的常用方法 | 第18-23页 |
·安全系数法 | 第18页 |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 第18-19页 |
·生态毒理模型法 | 第19-20页 |
·毒性百分数排序法 | 第20页 |
·参照状态法 | 第20-21页 |
·五种方法的优缺点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3页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3-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五节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双值基准法 | 第27-41页 |
第一节 目的 | 第27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最终急性值的制定方法 | 第27-32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32-37页 |
·毒性效应值标准化和水质因子标准化 | 第33-35页 |
·混合毒性效应斜率、SMAV | 第35-36页 |
·GMAV | 第36页 |
·FAV | 第36-37页 |
·CMC 和 CCC | 第37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37-40页 |
·国内外 Cr~(6+)基准、标准比较 | 第37-39页 |
·Cr~(6+)与 pH 值、温度的关系 | 第39页 |
·双值基准法计算生态学基准值的可行性 | 第39-4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构建流域生态学基准的技术框架 | 第41-62页 |
第一节 目的 | 第41页 |
第二节 基于浮游生物群落建立流域生态学基准技术框架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流域水环境生态学基准变量指标调查方法 | 第43-46页 |
·流域水环境生物学基准变量指标调查方法 | 第43-44页 |
·流域水环境物理、化学指标调查方法 | 第44-45页 |
·流域水环境生态学基准制定的质量保证体系 | 第45-46页 |
第四节 流域生态环境参照状态选择方法与技术 | 第46-54页 |
·流域生境分类方法 | 第46-48页 |
·流域水环境参照状态的选择方法 | 第48-49页 |
·河流的分类与参照状态的选择方法 | 第49-50页 |
·湖泊的分类与参照状态的选择方法 | 第50-54页 |
第五节 流域水生态学基准的主要指标 | 第54-58页 |
·流域水环境生态学基准变量指标的确定原则 | 第54-55页 |
·流域水环境生态学基准变量指标 | 第55-58页 |
第六节 生态学基准值的推导方法 | 第58-60页 |
·综合指数法(Multimeric Indexes) | 第58-60页 |
·频数分布法(Frequency Distribution) | 第60页 |
第七节 RTAG 专家验证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流域生态学基准的研究区域调查与评价 | 第62-81页 |
第一节 目的 | 第62页 |
第二节 研究区域的选择及其特点 | 第62-69页 |
·太湖流域特点 | 第62-65页 |
·辽河流域特点 | 第65-69页 |
第三节 研究区域采样点的分布 | 第69-74页 |
·太湖流域采样点的分布 | 第70-72页 |
·辽河流域采样点的分布 | 第72-74页 |
第四节 流域水环境生态学基准指标数据的调查 | 第74-80页 |
·浮游生物的采集与检测 | 第74-75页 |
·理化指标监测数据来源 | 第75页 |
·浮游生物群落组成 | 第75-79页 |
·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特点 | 第79-80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生态学基准值的建立——综合指数法 | 第81-107页 |
第一节 目的 | 第8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81-82页 |
第三节 确定生态学基准指标 | 第82-84页 |
第四节 确定流域水环境生态学参照点 | 第84-86页 |
·太湖流域参照点的选择 | 第84-85页 |
·辽河流域参照点的选择 | 第85-86页 |
第五节 太湖流域生态完整性指数基准值的确定 | 第86-89页 |
·参照点生态学基准指标箱线图的绘制 | 第86-87页 |
·计算夏冬两季的生态完整性指数的基准值 | 第87-89页 |
第六节 辽河流域生态完整性指数基准值的确定 | 第89-92页 |
·参照点生态学基准指标箱线图的绘制 | 第89-90页 |
·夏、冬季的生态完整性指数的基准值 | 第90-92页 |
第七节 生态完整性指数的标准化 | 第92-93页 |
第八节 生态完整性指数的外推 | 第93-103页 |
·浮游生物多样性指数 H、D | 第93-98页 |
·叶绿素 a | 第98-99页 |
·溶解氧(表层水) | 第99-100页 |
·氨氮和总氮 | 第100-103页 |
第九节 讨论 | 第103-105页 |
·参照点的选择 | 第103-104页 |
·水生态学基准值的评价应用 | 第104-105页 |
第十节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生态学基准值的建立——频数分布法 | 第107-129页 |
第一节 目的 | 第107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07-109页 |
·概念辨析——频率、频数、频数分布 | 第107-108页 |
·频数分布法 | 第108-109页 |
第三节 结果 | 第109-118页 |
·全流域频数分布 | 第109-111页 |
·参照点的频数分布 | 第111-113页 |
·生态学基准值的确定 | 第113-118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118-127页 |
·参照状态的确定 | 第118-121页 |
·与国内外基准、标准比较 | 第121-125页 |
·三种生态学基准值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125-127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建议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29页 |
第二节 创新点 | 第129-130页 |
第三节 建议与展望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附录:相关术语解释 | 第140-14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