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卫生基础科学论文--卫生毒理论文

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研究Ni2+的毒性作用

摘要第1-14页
ABSTRACT第14-16页
符号说明第16-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2页
 1 前言第17页
 2 环境污染物的毒理学研究第17-19页
   ·分子毒理学第18页
   ·细胞毒理学第18-19页
   ·分子毒理学与细胞毒理学关系第19页
 3 小分子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结合作用的研究进展第19-23页
   ·生物大分子介绍第19-21页
     ·蛋白质概述第19-20页
     ·核酸概述第20-21页
   ·研究技术与方法第21-23页
     ·荧光光谱法第21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21-22页
     ·圆二色谱法第22页
     ·红外光谱法第22-23页
 4 重金属污染第23-26页
   ·重金属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第23-24页
     ·光谱学技术第23-24页
     ·平衡透析法第24页
     ·电化学分析法第24页
   ·重金属与DNA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第24-26页
     ·光谱学技术第25页
     ·电化学方法第25页
     ·凝胶电泳技术第25-26页
 5 单细胞分析第26-27页
   ·毛细管电泳单细胞分析第26页
   ·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析第26-27页
     ·细胞操控第27页
     ·胞内成分分析第27页
   ·单细胞分析的其他方法第27页
 6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第27-32页
   ·镍毒理研究进展第28-29页
     ·镍的一般毒性与器官毒性第28页
     ·镍的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第28页
     ·镍的生殖毒性第28-29页
     ·镍的免疫毒性第29页
     ·镍的分子毒理学研究第29页
     ·研究内容第29-30页
     ·研究意义第30-32页
第二章 镍离子与牛血红蛋白作用的研究第32-45页
 1 引言第32页
 2 实验部分第32-34页
   ·实验试剂第32-33页
   ·实验仪器第33页
   ·实验方法第33-34页
     ·荧光发射光谱第33页
     ·同步荧光光谱第33页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第33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33-34页
     ·圆二色谱第3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4-44页
   ·Ni~(2+)对BHb的荧光猝灭光谱的测定第34-35页
   ·荧光光谱的猝灭机制第35-38页
     ·Stern-Volmer分析第35-37页
     ·荧光寿命分析第37-38页
   ·Ni~(2+)与BHb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及类型第38-39页
   ·Ni~(2+)与BHb之间作用力的判断第39-40页
   ·Ni~(2+)对BHb结构的影响分析第40-44页
     ·同步荧光光谱第40-42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42-43页
     ·圆二色性谱第43-44页
 4 结论第44-45页
第三章 镍离子的基因毒性研究第45-56页
 1 引言第45-46页
 2 实验部分第46-48页
   ·实验试剂第46页
   ·实验仪器第46-47页
   ·实验方法第47-48页
     ·中性红与ct DNA的结合作用研究第47页
     ·以中性红为探针研究Ni~(2+)与DNA的相互作用第47页
     ·圆二色谱研究Ni~(2+)对DNA构象的影响第47-48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8-55页
   ·荧光探针NR与DNA结合作用的研究第48-51页
     ·NR与DNA结合的荧光发射光谱第48-50页
     ·NR与DNA结合的紫外吸收光谱第50-51页
   ·以中性红为探针研究Ni~(2+)与DNA的相互作用第51-55页
     ·Ni~(2+)与DNA-NR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第51-52页
     ·Ni~(2+)对DNA-NR体系的荧光猝灭光谱第52-53页
     ·圆二色谱法研究Ni~(2+)对DNA结构的影响第53-54页
     ·Ni~(2+)与DNA之间作用力的研究第54-55页
 4 结论第55-56页
第四章 细胞水平上研究Ni~(2+)对人血红细胞内GSH含量和细胞形态的影响第56-69页
 1 引言第56-58页
 2 实验部分第58-61页
   ·实验试剂第58页
   ·实验仪器第58-59页
   ·实验方法第59-61页
     ·PDMS芯片的制作与表面修饰第59-60页
       ·芯片制作第59-60页
       ·芯片通道的表面修饰第60页
     ·细胞的前处理第60页
     ·GSH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0页
     ·Ni~(2+)对红细胞内GSH含量的影响第60-61页
     ·扫描电镜测定细胞形态第6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61-67页
   ·进样条件的选择第61-63页
     ·细胞流速的选择第61-62页
     ·细胞浓度的选择第62-63页
   ·GSH的标准曲线第63-65页
   ·Ni~(2+)染毒前后对红细胞内GSH含量的影响第65-66页
   ·Ni~(2+)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第66-67页
 4 结论第67-69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第69-71页
 1 主要结论第69-70页
   ·Ni~(2+)对牛血红蛋白的毒性作用机理第69页
   ·Ni~(2+)对小牛胸腺DNA的毒性作用机理第69页
   ·Ni~(2+)对人血红细胞内GSH含量和细胞形态的影响第69-70页
 2 研究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83页
硕士期间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第83-84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4-85页
致谢第85-8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芳香温通合剂对人工血管移植术后病人疗效分析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苯作业工人生物效应标志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