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新型噻唑烷酮化合物抗脑胶质瘤的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符号说明第14-15页
第一章 前言第15-27页
   ·神经胶质瘤概述第15-16页
     ·神经胶质瘤的介绍第15-16页
     ·多形型脑胶质瘤的特点第16页
   ·细胞周期第16-20页
     ·概述第16页
     ·细胞周期的调控第16-18页
     ·细胞周期检验点第18-19页
     ·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的发生第19-20页
   ·细胞的死亡和细胞凋亡第20-21页
     ·概述第20页
     ·细胞凋亡的特征第20-21页
   ·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第21-23页
     ·RAS-RAF-MEK-ERK(MAPK)通路第21-22页
     ·PI3K/AKT信号通路第22-23页
     ·PKC信号传导通路第23页
   ·脑神经胶质瘤治疗研究进展第23-25页
     ·手术第23页
     ·放疗第23-24页
     ·化疗第24-25页
   ·噻唑烷酮类化合物抗癌活性的研究进展第25页
     ·噻唑烷酮类化合物概况第25页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5-27页
第二章 噻唑烷酮化合物HBPT的体外抗癌效应研究第27-35页
   ·主要试剂与材料第27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27-28页
   ·实验方法第28-30页
     ·细胞的培养第28页
     ·细胞存活率的检测方法第28-29页
     ·GI_(50)的求算第29-30页
     ·台盼蓝染色检测第30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0-33页
     ·噻唑烷酮化合物抑制U87MG细胞的增殖第30-31页
     ·HBPT对U87MG细胞毒性作用第31-33页
   ·结论第33-35页
第三章 HBPT的体内抗肿瘤效应研究第35-42页
   ·主要试剂与材料第35页
     ·实验动物第35页
     ·实验试剂第35页
   ·实验仪器第35-36页
   ·实验方法第36-37页
     ·裸鼠人U87MG异体移植瘤模型的建立第36页
     ·化合物HBPT体内毒副作用观察第36-37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7-40页
     ·体内抗瘤活性第37-38页
     ·体内毒副作用第38-40页
   ·结论第40-42页
第四章 HBPT抗癌机理的初步探讨第42-51页
   ·主要试剂与材料第43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43-44页
   ·实验方法第44-45页
     ·细胞凋亡的检测第44页
     ·细胞周期的检测第44-45页
     ·细胞自噬的检测第45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5-50页
     ·细胞凋亡的发生第45-47页
     ·细胞周期的阻滞第47页
     ·细胞自噬的发生第47-50页
   ·结论第50-51页
第五章 HBPT抗癌作用靶点的初步确认第51-59页
   ·主要试剂与材料第51-52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52页
   ·实验方法第52-53页
     ·免疫荧光检测第52-53页
     ·微管聚合实验检测第53页
     ·KINOME scan激酶筛选第53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58页
     ·HBPT抑制细胞内微管的聚集第53-55页
     ·噻唑烷酮类化合物HBPT体外抑制微管聚合第55-56页
     ·激酶实验第56-58页
   ·结论第58-59页
第六章 HBPT急性毒性试验第59-66页
   ·材料与仪器第59-60页
     ·实验动物第59页
     ·实验材料第59-60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60页
   ·实验方法第60-61页
     ·最大耐受剂量(MTD)试验第60-61页
   ·实验结果第61-65页
     ·一般症状及死亡情况第61页
     ·体重及脏器指数情况第61-63页
     ·血液生化检测结果第63-64页
     ·脏器HE染色病理切片分析结果第64-65页
   ·结论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73-7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肿瘤侵袭海藻糖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
下一篇:某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