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6-12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6-9页 |
·中国对冲基金行业方兴未艾 | 第6-8页 |
·是与非:财富管理与金融市场稳定 | 第8-9页 |
·研究对象、目的与问题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0-11页 |
·本文主要贡献 | 第11-12页 |
第2章 对冲基金发展模式文献回顾 | 第12-18页 |
·对冲基金的概念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3章 美国对冲基金行业的发展模式 | 第18-30页 |
·美国对冲基金发展历史介绍 | 第18-21页 |
·美国对冲基金初步发展期(1949-1968 年) | 第18页 |
·美国对冲基金缓慢发展期(1969-1985 年) | 第18-19页 |
·美国对冲基金黄金发展期(1986-1998 年) | 第19页 |
·美国对冲基金发展转型期(1999 年-至今) | 第19-21页 |
·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对冲基金行业监管新政 | 第21-23页 |
·金融危机前美国对冲基金的发展模式及政策环境 | 第21-22页 |
·金融危机后美国对冲基金的发展模式及政策环境 | 第22-23页 |
·美国对冲基金发展模式、特点及其影响 | 第23-26页 |
·美国对冲基金行业的发展模式——自发发展,间接监管 | 第23-24页 |
·美国对冲基金行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 第24-25页 |
·美国对冲基金行业发展模式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第25-26页 |
·案例分析:量子基金——自由市场的大鳄 | 第26-28页 |
·公司发展模式概览 | 第26-27页 |
·量子基金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第27-28页 |
·量子基金的运作特点 | 第28页 |
·美国对冲基金发展模式小结 | 第28-30页 |
第4章 我国对冲基金行业的关键要素—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 第30-53页 |
·钻石模型对于对冲基金行业的合用性分析 | 第30-32页 |
·钻石模型分析框架介绍 | 第30-31页 |
·钻石模型对于对冲基金行业的合用性分析 | 第31-32页 |
·使用钻石模型作为分析框架的作用 | 第32页 |
·我国对冲基金行业的钻石模型要素分析 | 第32-44页 |
·资源要素 | 第32-36页 |
·需求条件 | 第36-38页 |
·企业战略、结构与行业竞争 | 第38-41页 |
·相关与支持领域 | 第41-44页 |
·典型案例研讨 | 第44-51页 |
·淘利投资——资源要素的推动力 | 第45-47页 |
·佑瑞持——需求条件创造机遇 | 第47-50页 |
·CTA 的迷茫——行业结构和支持领域的障碍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中国对冲基金行业的发展模式选择 | 第53-63页 |
·行业发展模式的概念 | 第53-54页 |
·中国对冲基金行业发展模式选择——政策放开,市场主导 | 第54-56页 |
·中美两国对冲基金行业基本要素对比 | 第54-55页 |
·中国对冲基金行业的发展模式 | 第55-56页 |
·政策放开 | 第56-60页 |
·新型金融工具的创设不可或缺 | 第56-57页 |
·允许基金管理服务平台进行全市场资产配置 | 第57-59页 |
·适度允许资本跨国流动 | 第59-60页 |
·市场主导 | 第60-62页 |
·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 第60页 |
·严禁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垄断政策 | 第60-61页 |
·在对冲基金的退出机制方面做好准备 | 第61页 |
·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对冲基金的管理与服务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研究不足与进一步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