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贤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理路和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1章 李贤及其时代 | 第12-17页 |
·李贤的家世生平 | 第12-13页 |
·正统到成化的明王朝 | 第13-17页 |
·中枢政治格局的调整 | 第13-14页 |
·经济环境的变迁 | 第14-15页 |
·流民运动和武装动乱 | 第15页 |
·军事形势的恶化 | 第15-17页 |
第2章 李贤的角色定位 | 第17-30页 |
·李贤与皇帝 | 第17-20页 |
·奏疏切对时弊,政务能力突出 | 第18页 |
·权归主上,谨守自身职责权限 | 第18-19页 |
·深谙英宗个性,适时顺承上意 | 第19-20页 |
·气度不凡,内外兼修 | 第20页 |
·李贤与权贵 | 第20-23页 |
·与权贵的合作 | 第20-22页 |
·与权贵的周旋与较量 | 第22-23页 |
·李贤与内外朝廷 | 第23-27页 |
·李贤与六部九卿 | 第24-25页 |
·李贤与科道言官 | 第25页 |
·李贤与宦官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30页 |
第3章 李贤的思想 | 第30-36页 |
·理学根基 | 第30-31页 |
·为政思想 | 第31-34页 |
·论君:正圣心、养君德 | 第32页 |
·论臣:言之不用者,亦臣之罪也 | 第32-33页 |
·论民:安之养之,以结民心 | 第33-34页 |
·自处之道 | 第34-36页 |
·坚信天道有还 | 第34-35页 |
·长存忧患之心 | 第35-36页 |
第4章 对李贤的历史评价 | 第36-40页 |
·明清两朝的评价 | 第36-37页 |
·辅政作用的再评价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