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环境侵权概述 | 第12-19页 |
(一) 环境侵权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分析 | 第13-15页 |
1、主体之间的不平等性与不特定性 | 第13-14页 |
2、侵权行为具有价值性、复杂性 | 第14-15页 |
3、环境侵害是对人类资源的多元价值的侵害 | 第15页 |
(三) 现行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 | 第15-19页 |
1、环境侵权归责原则的历史演进 | 第15-18页 |
2、我国现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无过错原则 | 第18页 |
3、补偿性赔偿原则在我国环境侵权救济制度中的运用 | 第18-19页 |
二、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基本理论 | 第19-28页 |
(一) 惩罚性赔偿的含义的界定 | 第19-20页 |
1、英美法国家的理解 | 第19页 |
2、大陆法系国家的理解 | 第19页 |
3、我国学者的理解 | 第19-20页 |
(二) 与补偿性赔偿的关系 | 第20-21页 |
1、同为民事责任的组成部分 | 第20-21页 |
2、适用相同的诉讼程序 | 第21页 |
3、对受害人都具有补偿作用 | 第21页 |
(三)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21-28页 |
1、古代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21-24页 |
2、近代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24-28页 |
三、环境立法引入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34页 |
(一) 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二) 有国内法规先行 | 第32-33页 |
(三) 对环境资源的公益性已有共识 | 第33-34页 |
四、我国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制度设计 | 第34-42页 |
(一) 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适用条件 | 第34-38页 |
1、污染或破坏环境的行为 | 第35页 |
2、损害事实 | 第35-37页 |
3、环境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 第37页 |
4、行为人具有主观故意 | 第37-38页 |
(二) 惩罚性赔偿金额计算 | 第38-42页 |
1、计算模式的类型 | 第38-40页 |
2、我国对计算模式的选择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辞 | 第46-4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