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一、 绪论 | 第10-13页 |
| (一) 相关背景知识综述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问卷调查法 | 第12页 |
| 2.内容分析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手机短信传播概述 | 第13-16页 |
| (一) 大众传播背景下手机短信传播及其归属定性 | 第13-16页 |
| 1.手机短信传播活动发展历程 | 第13-15页 |
| 2.手机短信传播活动的社会影响——短信的“危”与“机”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手机短信传播活动的兴起和传播特质 | 第16-31页 |
| (一) 大众传播背景下手机短信传播及其归属定性 | 第16-20页 |
| 1.手机短信 | 第17-18页 |
| 2.短信:填补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裂缝的黏合剂 | 第18-20页 |
| (二) 手机短信传播的新特质 | 第20-24页 |
| 1.传播形式的双重性 | 第21页 |
| 2.去现场感的虚拟场景 | 第21-22页 |
| 3.可控的异步互动 | 第22-23页 |
| 4.流动的私密空间 | 第23-24页 |
| (三) 手机短信传播活动的传播学释义 | 第24-31页 |
| 1.手机短信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 第25-27页 |
| 2.手机短信的传播渠道 | 第27-28页 |
| 3.手机短信的传播内容 | 第28-30页 |
| 4.手机短信的传播效果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手机短信传播活动的社会影响 | 第31-40页 |
| (一) 手机短信构建世界和生活的独特方式 | 第31-36页 |
| 1.文字符号的沟通存在合理性 | 第31-32页 |
| 2. “语境的交集”让短信文本成为穿越时空的交流 | 第32-34页 |
| 3.短信传播——距离产生美 | 第34-35页 |
| 4.新阅读时代 | 第35-36页 |
| (二) 民族性格下的合理化选择化 | 第36-40页 |
| 1.民间文化 | 第37-38页 |
| 2.民族性格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手机短信传播活动的负面社会影响及对策 | 第40-45页 |
| (一) 从人际传播的角度看待“短信成瘾” | 第40-42页 |
| (二) 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待“垃圾短信” | 第42-45页 |
| 附录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