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

怒江地区乡土建筑建构逻辑关系的认知与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时代背景第12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研究动态第13-17页
     ·乡土建筑理论研究第13-14页
     ·建构文化理论研究第14-15页
     ·建筑类型学理论研究第15-17页
   ·研究方法第17-19页
     ·研究区域第17-18页
     ·研究思路第18页
     ·研究方法第18-19页
   ·论文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一”字型平面的类型及建构关系解析第20-44页
   ·“一”字型的功能构成关系第20-30页
     ·适应性第20-21页
     ·平面功能模块及构成关系第21-28页
       ·“千脚落地”房第21-23页
       ·怒族的井干式民居第23-26页
       ·普米族木楞房第26-28页
     ·平面功能的特征与比较第28页
     ·平面功能的特征与传统民俗文化第28-30页
   ·“一”字型平面的类型模式及原型解析第30-37页
     ·半开敞的平面空间类型第30-34页
       ·“前廊后室”---空间的渗透与过渡第31-32页
       ·“内凹廊”式---三开间的平面空间构成第32-34页
       ·半开敞平面空间的形成因素及意义第34页
     ·趋向方型的“一”字型平面---集中式的平面类型第34-37页
       ·单坡方型第35-36页
       ·双坡方型第36-37页
   ·“一”字型平面的建构关系解析第37-39页
     ·比例与尺度第37-39页
       ·均分的尺度第37-38页
       ·同一的尺度第38-39页
     ·模数化的平面尺度第39页
   ·基于“一”字型的群落平面构成关系第39-42页
     ·傈僳族、怒族民居的分散式群落形态第40-41页
     ·普米族民居的围合式群落形态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怒江地区乡土建筑的接地关系解析第44-56页
   ·乡土建筑的接地方式及界面第45-47页
     ·乡土建筑的接地方式第45-46页
     ·乡土建筑的界面形态第46-47页
   ·乡土建筑的接地原型解析第47-53页
     ·架空第48-51页
       ·傈僳族“千脚落地”房的架空类型第48-50页
       ·怒族垛木房的架空类型第50-51页
     ·筑台第51-53页
   ·乡土建筑的外部空间解析第53-55页
     ·外部空间环境第53-54页
       ·接地地形第53-54页
       ·山地等高线及朝向第54页
       ·自然地理环境第54页
     ·外部空间与乡土建筑的结合方式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怒江地区乡土建筑的建造逻辑关系解析第56-82页
   ·民俗传统与民居营建第57-61页
     ·“千脚落地”房的建造步骤第57-58页
     ·怒族民居的建造步骤第58-59页
     ·普米族木楞房的建造步骤第59-60页
     ·乡土建筑建造过程的逻辑关系及意义第60-61页
       ·影响因素第60页
       ·营建的逻辑意义第60-61页
   ·结构体系第61-70页
     ·干栏式架空的结构体系第61-63页
     ·相对分离的双层结构体系第63-65页
     ·框架式结构体系第65-67页
     ·结构体系的比较与特点第67页
     ·结构、构造特征与民俗文化第67-70页
   ·乡土建筑的细部与节点第70-76页
     ·屋面第71-73页
       ·“千脚落地”房的屋面第71-72页
       ·垛木房的单、双坡顶第72页
       ·普米族木楞房的屋面第72-73页
     ·外围墙面与山墙面第73-74页
     ·基座第74页
     ·门窗洞口第74-75页
     ·楼板及其构造方式第75-76页
     ·架空层的支撑构件及其构造技术第76页
   ·乡土建筑的建造技艺第76-78页
     ·绑扎第76-77页
     ·垒木第77页
     ·榫卯第77-78页
     ·手工制作第78页
   ·乡土材料第78-80页
     ·木材第79页
     ·竹与竹崇拜第79-80页
     ·“闪片”第80页
     ·石片第80页
     ·茅草第80页
   ·乡土建筑的建造意义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五章 怒江地区乡土建筑的普适性特征解析第82-90页
     ·乡土建筑普适性特征的地域环境背景第82-85页
     ·自然地理第82-83页
     ·经济结构第83页
     ·民俗传统第83-84页
     ·资源环境第84页
     ·宗教文化第84-85页
   ·乡土建筑的最简约性特征第85-87页
     ·平面功能及形态的简约性第85-86页
     ·结构体系的简约性第86页
     ·建造材料的简约性和质朴感第86-87页
   ·乡土建筑接地关系的最契合性第87-89页
     ·与山地周边环境的最契合性第87-88页
     ·架空的最契合性第88-89页
     ·筑台的最契合性第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结语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附录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冈古城人文景观研究
下一篇:似者如斯--建筑空间“像”与“象”意识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