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5页 |
一、插图与文学关系研究简史 | 第12-17页 |
二、《水浒传》插图与文本研究回顾 | 第17-21页 |
(一) 《水浒》插图与文本的接受和传播 | 第18页 |
(二) 《水浒》插图与版本鉴定 | 第18页 |
(三) 《水浒》插图的叙事研究 | 第18-20页 |
(四) “互文”名义下的《水浒》插图研究 | 第20页 |
(五) 《水浒》插图之于文本的批评研究 | 第20-21页 |
(六) 港、台及国外研究状况 | 第21页 |
三、《水浒》插图研究中面临的质疑与挑战 | 第21-23页 |
(一) 批评插图还是插图批评 | 第21-22页 |
(二) 有意识与无意识——绘工批评的主体性 | 第22页 |
(三) 批评与评论 | 第22-23页 |
四、本文的框架展开 | 第23-25页 |
第一章 明代《水浒》插图的言、象、意——以评林本、容与堂本、袁无涯本为考察中心 | 第25-43页 |
一、插图的表意功能——从技法到语言 | 第25-26页 |
二、《水浒》插图的表意路径——从言到象 | 第26-30页 |
(一) 主题 | 第27-28页 |
(二) 聚焦与构图 | 第28-29页 |
(三) 色彩与风格 | 第29-30页 |
三、插图表意的实现——从象到意 | 第30-38页 |
(一) 评林本——民间《水浒》接受、批评的精神图像 | 第30-31页 |
(二) 情绪、观念、象征的集中言说——容与堂本《水浒》插图 | 第31-35页 |
(三) 《水浒》从草野走向书房的图像表现——袁无涯本插图 | 第35-38页 |
四、图像批评与评点 | 第38-41页 |
附录图 | 第41-43页 |
第二章 《水浒》题赞之于文本的接受与批评 | 第43-58页 |
一、题赞之源与其文体辨析 | 第43-50页 |
(一) 中国古代图文结合的传统促成了题赞的产生 | 第43-47页 |
(二) 题赞与插图在内容、形式上的关系 | 第47-50页 |
二、《水浒》题赞与文本接受 | 第50-53页 |
(一) 对《水浒》主题思想“忠义”的论争和对宋江的评价 | 第50-51页 |
(二) 题赞对女性的误解 | 第51-53页 |
三、《水浒》题赞与文学批评 | 第53-56页 |
(一) 对小说虚构特性认识的深入 | 第53页 |
(二) 对小说环境的发现与情节逻辑的深刻把握 | 第53-55页 |
(三) 对小说人物塑造方法的多元探索 | 第55-56页 |
四、题赞批评与评点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水浒叶子》的文学批评研究及其创作时间蠡测 | 第58-69页 |
一、《水浒叶子》考辩 | 第58-60页 |
(一) 《水浒叶子》并非酒牌而是博具 | 第58-59页 |
(二) 《水浒叶子》直接承袭自“水浒牌” | 第59-60页 |
二、《水浒叶子》与《水浒》的互文研究 | 第60-65页 |
(一) 叶子排名中的批评 | 第60-63页 |
(二) 水浒像赞中的人物批评 | 第63-64页 |
(三) 《水浒叶子》的图像批评 | 第64-65页 |
三、《水浒叶子》创作时间蠡测 | 第65-67页 |
(一) 从书法角度切入 | 第65-66页 |
(二) 从叶子本身切入 | 第66-67页 |
四、《水浒叶子》存疑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水浒传》插图与评点的关系 | 第69-82页 |
一、从绘工的素质和题赞看其批评的主体性 | 第69-70页 |
二、从图题看绘工的批评主体性 | 第70-74页 |
(一) 无意识的评林本 | 第70-71页 |
(二) 为回目所限的容与堂本 | 第71-73页 |
(三) 过度阶段的袁无涯本与钟评本 | 第73-74页 |
三、插图批评与评点的正反比较 | 第74-80页 |
(一) 插图与评点共同促进了文本的传播 | 第74-75页 |
(二) 插图和评点复杂的“对应”关系 | 第75-78页 |
(三) 插图与评点的差异及其发展的不平衡 | 第78-80页 |
四、插图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 第80-82页 |
(一) 插图文学研究的内容及概念体系 | 第80页 |
(二) 插图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 | 第80-81页 |
(三) 插图文学研究的存在基础和意义 | 第81-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1 | 第87-89页 |
附录2 | 第89-91页 |
附录3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