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礼记》中的孔门群像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5页
 一、 《礼记》文本的研究现状第9-10页
 二、 古代《礼记》叙事文学层面的研究成就第10-11页
 三、 近三十年《礼记》叙事文学层面的研究成就第11-13页
 四、 本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第13-14页
 五、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一章 叙事视角下的人物选择第15-34页
 第一节 不一样的孔子第15-23页
  一、 儒者:儒士风度第15-18页
  二、 师者:师道尊严第18-20页
  三、 仁者:仁爱有序第20-21页
  四、 智者:博闻聪睿第21-22页
  五、 社会关注者:中正和谐的社会准则第22-23页
 第二节 孔门弟子的共性与个性第23-34页
  一、 维礼者:守礼与反抗旧礼的双重结合第25-26页
  二、 智者:应变自如的礼观对答第26-28页
  三、 勇者:个性意识的勇敢表达第28-29页
  四、 孝者:身体力行践行孝道第29-30页
  五、 学者:好学谨慎的治学追求第30-32页
  六、 文者:言行皆“美质”第32-34页
第二章 艺术方式下的人像呈现第34-53页
 第一节 故事情境的生动再现第34-38页
  一、 结构严谨,巧妙布局第34-36页
  二、 婉转叙事,暗含寓意第36-37页
  三、 前伏后应,行文有致第37-38页
 第二节 繁简有致的行文句法第38-42页
 第三节 凝练绚烂的语言运用第42-49页
  一、 多种修辞手法的并用第42-46页
  二、 口语化语言的巧妙结合第46-47页
  三、 语少意密的炼字手法第47-49页
 第四节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第49-53页
第三章 孔门群像的文化意义第53-62页
 第一节 从《论语》到《礼记》孔门群像的价值性转第53-59页
  一、 原真孔子到圣人孔子的流变第54-57页
  二、 学礼到布道的人格提升第57-59页
 第二节 《礼记》孔门群像的生成源流第59-62页
  一、 七十子后生的儒学心态第59-60页
  二、 儒家士君子的文学思想倾向第60-62页
结论第62-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致谢第67-6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魏晋六朝仙传时空艺术探析
下一篇:泉州产业集群升级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