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综述 | 第17-22页 |
2.1 氧化铁纳米颗粒聚集于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机制 | 第17-18页 |
2.2 氧化铁纳米颗粒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2.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1-22页 |
第三章 RMBs的制备及一般性质的研究 | 第22-36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22-23页 |
3.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3.2.1 RMBs的制备 | 第23-24页 |
3.2.2 RMBs的LSCM成像 | 第24-25页 |
3.2.3 RMBs的SEM成像 | 第25-26页 |
3.2.4 RMBs的TEM成像 | 第26页 |
3.2.5 RMBs粒径及粒径分布测定 | 第26-27页 |
3.2.6 RMBs的Zeta电位检测 | 第27页 |
3.2.7 RMBs中DOX包封率的测定 | 第27页 |
3.2.8 RMBs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27-28页 |
3.2.9 RMBs中DOX在US介导下释放实验 | 第28页 |
3.2.10 统计学分析 | 第2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28-33页 |
3.3.1 成功制备RMBs | 第28-29页 |
3.3.2 RMBs的LSCM图像 | 第29-30页 |
3.3.3 RMBs的SEM及TEM图像 | 第30页 |
3.3.4 RMBs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 第30-31页 |
3.3.5 RMBs中DOX包封率的测定 | 第31-32页 |
3.3.6 RMBs初步稳定性研究 | 第32页 |
3.3.7 RMBs中DOX在超声介导下释放实验 | 第32-33页 |
3.4 讨论 | 第33-36页 |
第四章 RMBs体外超声/磁共振双模式成像 | 第36-39页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6页 |
4.1.1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4.1.2 主要仪器 | 第3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4.2.1 RMBs体外超声成像 | 第36页 |
4.2.2 RMBs体外磁共振成像 | 第36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4.3.1 RMBs体外US图像 | 第36-37页 |
4.3.2 RMBs体外MR图像 | 第37页 |
4.4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RMBs在超声介导下对SU-DHL-4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 第39-53页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9-41页 |
5.1.1 细胞株 | 第39页 |
5.1.2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5.1.3 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5.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40页 |
5.1.5 SU-DHL-4细胞株培养 | 第40-4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5.2.1 SU-DHL-4细胞最佳接种浓度测定 | 第41页 |
5.2.2 DOX对SU-DHL-4细胞半抑制浓度(IC50)测定 | 第41-42页 |
5.2.3 RMBs与SU-DHL-4细胞黏附试验 | 第42-43页 |
5.2.4 EMBs及US对SU-DHL-4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43页 |
5.2.5 DAPI染色法观察SU-DHL-4细胞分组处理48h后各组细胞核形态学变化 | 第43-44页 |
5.2.6 CCK-8法检测SU-DHL-4细胞分组干预48h后各组细胞活力 | 第44页 |
5.2.7 流式细胞术检测SU-DHL-4细胞分组干预48h后各组细胞凋亡 | 第44-45页 |
5.2.8 统计学分析 | 第45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45-51页 |
5.3.1 SU-DHL-4细胞最佳接种浓度测定 | 第45页 |
5.3.2 DOX对SU-DHL-4细胞半抑制浓度(IC50)测定 | 第45-46页 |
5.3.3 RMBs与SU-DHL-4细胞黏附试验 | 第46-47页 |
5.3.4 EMBs及US对SU-DHL-4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47页 |
5.3.5 DAPI染色法观察SU-DHL-4细胞分组干预48h后各组细胞核形态学变化 | 第47-48页 |
5.3.6 CCK-8法检测SU-DHL-4细胞分组干预48h后各组细胞活力 | 第48-49页 |
5.3.7 流式细胞术检测SU-DH-4细胞分组干预48h后各组细胞凋亡 | 第49-51页 |
5.4 讨论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4页 |
6.1 总结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