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 ·乳酸菌细菌素的研究 | 第11-15页 |
| ·细菌素的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 ·细菌素的分类 | 第12-13页 |
| ·抑菌机理 | 第13-15页 |
| ·细菌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 ·细菌素应用的标准 | 第15-16页 |
| ·细菌素的加入方式 | 第16页 |
| ·食品中应用的细菌素 | 第16-18页 |
| ·乳酸片球菌素的遗传学分析和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18-20页 |
| ·片球菌素的基因组成 | 第18-19页 |
| ·分子结构与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 ·乳酸片球菌素的异源表达 | 第20-25页 |
| ·大肠杆菌异源表达系统 | 第20-22页 |
| ·乳酸菌异源表达系统 | 第22-25页 |
| ·李氏杆菌噬菌体内溶菌素细胞表面结合蛋白的研究 | 第25-28页 |
| ·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 | 第25-26页 |
| ·李氏杆菌噬菌体内溶菌素细胞表面结合蛋白 | 第26-28页 |
| ·目的蛋白的表面展示 | 第28-31页 |
| ·特点和应用 | 第28页 |
| ·大肠杆菌表面展示系统 | 第28-29页 |
| ·乳酸菌表面展示系统 | 第29-31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5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42页 |
| ·菌株、质粒及引物 | 第32-37页 |
| ·主要试剂 | 第37-39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 ·培养基 | 第40页 |
| ·主要溶液 | 第40-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54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42-44页 |
| ·CTAB 法提取细菌基因组 | 第44页 |
| ·PCR 扩增反应 | 第44-45页 |
| ·PCR 产物的回收及纯化 | 第45页 |
| ·DNA 的限制酶消化 | 第45-46页 |
| ·酶切产物磷酸化处理 | 第46-47页 |
| ·DNA 的连接反应 | 第47页 |
| ·小规模提取大肠杆菌质粒法 | 第47页 |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DNA | 第47-48页 |
| ·大肠杆菌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8页 |
| ·包涵体蛋白的洗涤、溶解与复性 | 第48页 |
| ·融合蛋白的细胞定位 | 第48-49页 |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考马斯亮蓝 G-250 染色法) | 第49页 |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 第49-50页 |
| ·带有 His-tag 标签的融合蛋白的 Ni 柱纯化 | 第50页 |
| ·肠激酶处理 | 第50页 |
| ·琼脂扩散法和 Tricine-SDS-PAGE 原位抑菌法检测抑菌活性 | 第50-51页 |
| ·细胞分级分离 | 第51页 |
| ·鞭毛蛋白的提取 | 第51页 |
| ·Western blot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第51-52页 |
| ·Whole-cell ELISA | 第52页 |
| ·菌体接合实验 | 第52页 |
| ·菌体聚集现象的观察 | 第52页 |
| ·对李氏杆菌抑菌效果的评价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片球菌素 pedA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及其活性分析 | 第54-69页 |
| ·概述 | 第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8页 |
| ·质粒的构建 | 第54-58页 |
| ·E. coli (pPA003PED1)融合蛋白包涵体的提取及复性 | 第58-60页 |
| ·E. coli (pPA003PED1)融合蛋白的纯化与肠激酶处理 | 第60-62页 |
| ·E. coli (pPA003PED1)片球菌素基因工程产物抑菌活性分析 | 第62-64页 |
| ·E. coli (pPA003PED2)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定位 | 第64-67页 |
| ·E. coli (pPA003PED2)融合蛋白的纯化与肠激酶处理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四章 片球菌素 pedA 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的分泌表达 | 第69-81页 |
| ·概述 | 第6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9-80页 |
| ·质粒的构建 | 第69-70页 |
| ·基因的扩增 | 第70-72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72-73页 |
| ·重组乳酸乳球菌抑菌活性的检测 | 第73-79页 |
| ·重组乳酸乳球菌菌液上清在全脂牛奶中的应用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分泌细菌素并吸附李氏杆菌的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构建 | 第81-93页 |
| ·概述 | 第8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1-92页 |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81-85页 |
| ·Lpp-OmpA-CBD500 在重组菌中的表达与定位 | 第85-88页 |
| ·FliC::CBD500 在重组菌中的表达与定位 | 第88-89页 |
| ·鞭毛蛋白对李氏杆菌的吸附 | 第89-90页 |
| ·细菌素在大肠杆菌中的分泌表达 | 第90-91页 |
| ·重组菌抑菌活性的研究 | 第91-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六章 分泌细菌素并吸附李氏杆菌的乳酸乳球菌工程菌的构建 | 第93-108页 |
| ·概述 | 第9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7页 |
| ·CBD 基因在乳酸乳球菌中的克隆 | 第93-97页 |
| ·CBD 重组菌的鉴定 | 第97-99页 |
| ·CBD 重组菌细胞形态的鉴定 | 第99-100页 |
| ·CBD 重组菌对李氏杆菌的吸附作用 | 第100-103页 |
| ·CBD 重组菌对李氏杆菌抑菌活性的评价 | 第103-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23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3-124页 |
| 附录 英文名词缩写表 | 第124-126页 |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