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31页 |
| ·传染性法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概述 | 第9-12页 |
|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介绍 | 第12-17页 |
|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概述 | 第12-14页 |
| ·IBDV 基因组结构 | 第14-15页 |
| ·基因组编码蛋白的功能 | 第15-17页 |
| ·IBDV 的变异和毒力 | 第17-20页 |
|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 ·大肠杆菌系统表达 | 第20页 |
| ·酵母系统表达 | 第20-23页 |
| ·杆状病毒系统表达 | 第23-24页 |
| ·构建活载体疫苗 | 第24-25页 |
| ·IBDV 核酸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 ·免疫防治的策略 | 第26-27页 |
| ·免疫失败的原因 | 第27-28页 |
| ·我国目前 IBDV 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1-49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 ·IBDV 毒株、克隆载体、表达载体及宿主细胞 | 第31页 |
| ·实验试剂和所用的酶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49页 |
| ·利用 RT-PCR 技术提取 VP2 序列 | 第32-35页 |
| ·将 RT-PCR 产物与 PMD18-T 相连 | 第35页 |
| ·把克隆质粒中的 VP2 基因转入到表达载体 Ppicza 中 | 第35-39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9页 |
| ·将重组的表达质粒 Ppicza-VP2 转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中 | 第39页 |
| ·重组的表达质粒 Ppicza-VP2 转入大肠杆菌中的电泳确定 | 第39-40页 |
| ·重组表达质粒 Ppicza-VP2 的序列鉴定 | 第40页 |
| ·毕赤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0页 |
| ·把重组表达载体 Ppicza-VP2 转染到毕赤酵母感受态细染色体 DNA中 | 第40-41页 |
| ·转染后酵母的扩大培养 | 第41-42页 |
|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确定转染是否成功 | 第42-44页 |
| ·转染酵母细胞的 VP2 蛋白的诱导表达条件的最优化 | 第44-47页 |
| ·从酵母细胞中提取 VP2 蛋白 | 第47页 |
|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VP2 蛋白的含量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49-57页 |
| ·克隆载体 PMD18-VP2 序列测定结果 | 第49页 |
| ·将 Ppicza-VP2 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的结果确定 | 第49-52页 |
| ·经限制性内切酶 EcoRI 酶切电泳图 | 第49-50页 |
| ·经限制性内切酶 XbaI+XSacI 酶切的电泳图 | 第50-51页 |
| ·从大肠杆菌中提取 Ppicza-VP2 表达载体的序列分析 | 第51-52页 |
| ·表达载体Ppicza-VP2转入毕赤酵母感受态细胞染色体DNA中的酶切确定 | 第52-53页 |
| ·反应温度对诱导表达 VP2 蛋白的影响结果 | 第53页 |
| ·反应转速对诱导 VP2 蛋白表达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 ·pH 对诱导表达 VP2 蛋白量的影响结果 | 第54-55页 |
| ·诱导剂甲醇添加量对诱导 VP2 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 第55页 |
|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反应温度、反应转速和诱导剂添加量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57-59页 |
| ·真核系统对 IBD VP2 蛋白表达的优势 | 第57页 |
| ·表达载体 Ppicza 的优势 | 第57页 |
| ·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57-58页 |
| ·本实验存在的缺点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实验结论 | 第59-61页 |
| ·分子微观方面的成果 | 第59页 |
| ·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表达 IBDV VP2 蛋白中试成果 | 第59页 |
| ·酵母表达量为有效表达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 致谢 | 第69-7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