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图表目录 | 第9-10页 |
| 第一节 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外企业培训评估研究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一) 国内关于企业培训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二) 国外关于企业培训评估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三、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第13-14页 |
| (一)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4-20页 |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14-17页 |
| (一) “全程评估模式”的定义 | 第14-15页 |
| (二) 企业培训的定义 | 第15页 |
| (三) 教育和培训的区别 | 第15页 |
| (四) 培训评估的定义 | 第15-16页 |
| (五)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实证性评价和元评估 | 第16-17页 |
| (六) 培训评估与培训评价的区别 | 第17页 |
| 二、 关于培训评估的理论 | 第17-20页 |
| (一) 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 D.L.)的四级评估模型 | 第17-19页 |
| (二) 考夫曼(Kaufman, P.)的五层次评估模型 | 第19页 |
| (三) 菲力普斯(Phillips, J.J.)的五级投资回报率(ROI)模型 | 第19页 |
| (四) 戴辛哲(Dessinger)-摩斯利(Moseley) 360 度评估模型 | 第19-20页 |
| (五) 布林克(Brinkerhoff)六阶段模型 | 第20页 |
| 第三节 J 公司培训评估体系现状、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 第20-47页 |
| 一、 培训需求评估 | 第20-21页 |
| 二、 全程评估需求评估 | 第21页 |
| 三、 对培训课程提供方的评估 | 第21-37页 |
| (一) 对课前调研及宣传的评估以及建议 | 第22-32页 |
| 1. 对课程大纲的评估及建议 | 第22-26页 |
| 2. 对课前问卷的评估及改进 | 第26-29页 |
| 3. 对目前课前问卷处理方式的分析及建议 | 第29-32页 |
| (二) 对课程质量的评估、改进及建议 | 第32-35页 |
| (三) 对课后调研的评估、改进与建议 | 第35-37页 |
| 四、 对 J 公司课程运营流程的评估及建议 | 第37-42页 |
| (一) 对培训课程邀请涵的评估及建议 | 第37页 |
| (二) 对经销商筛选流程的评估及建议 | 第37-38页 |
| (三) 对经销商电话邀请流程的评估及建议 | 第38-40页 |
| (四) 对培训确认邮件的评估及建议 | 第40-41页 |
| (五) 对培训现场准备工作的评估及建议 | 第41-42页 |
| (六) 对课后总结的评估及建议 | 第42页 |
| 五、 全程培训评估流程的改进与建议 | 第42-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附录 | 第50-71页 |
| 附录一 《顾问式大客户销售技巧》课程大纲 | 第50-52页 |
| 附录二 《顾问式大客户销售技巧》课前问卷 | 第52-53页 |
| 附录三 《顾问式大客户销售技巧》课前问卷(改进版) | 第53-54页 |
| 附录四 课堂授课评分表 | 第54-55页 |
| 附录五 课堂演示实用技巧参考 | 第55-56页 |
| 附录六 课堂演示课件评分表 | 第56-58页 |
| 附录七 课堂观察评分表 | 第58-59页 |
| 附录八 《顾问式大客户销售技巧》课后问卷 | 第59-61页 |
| 附录九 《顾问式大客户销售技巧》课后学员知识掌握度调查 | 第61-63页 |
| 附录十 《顾问式大客户销售技巧》追踪访谈表 | 第63-64页 |
| 附录十一 《顾问式大客户销售技巧培训》邀请函 | 第64-66页 |
| 附录十二 《顾问式大客户销售技巧》课程邮件确认函 | 第66-68页 |
| 附录十三 经销商电话邀约流程模板 | 第68-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