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引言 | 第10页 |
·蛋白质结构基本信息及其检测方法 | 第10-15页 |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 | 第10-14页 |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第11-13页 |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第13-14页 |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 第14页 |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 第14页 |
·蛋白质的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14页 |
·荧光光度法 | 第14-15页 |
·共振光散射法 | 第15页 |
·蛋白质光谱探针 | 第15-18页 |
·蛋白质吸收光谱探针 | 第15-18页 |
·染料探针 | 第15-16页 |
·金属探针 | 第16-17页 |
·络合物探针 | 第17页 |
·蛋白质荧光探针 | 第17-18页 |
·蛋白质光散射探针 | 第18页 |
·共振瑞利散射技术及其发展 | 第18-24页 |
·共振光散射的定义 | 第18页 |
·共振光散射的基本原理 | 第18-20页 |
·共振光散射的定量基础 | 第20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发展 | 第20-24页 |
·共振非线性散射技术 | 第21-22页 |
·共振光散射成像研究 | 第22页 |
·液/液界面全内反射—共振光散射技术(TIR-RIS) | 第22页 |
·流动注射-共振光散射联用技术(FIA-RLS) | 第22-23页 |
·波长比率共振光散射技术 | 第23页 |
·后向光散射分析技术 | 第23-24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应用 | 第24-28页 |
·在生化分析方面的应用 | 第24-25页 |
·用于蛋白质分析 | 第24页 |
·用于核酸分析 | 第24-25页 |
·在无机元素分析方面的应用 | 第25-26页 |
·痕量铬的测定 | 第25页 |
·痕量铅的测定 | 第25页 |
·痕量锡的测定 | 第25-26页 |
·痕量镉的测定 | 第26页 |
·在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 第26-27页 |
·金纳米粒子 | 第26页 |
·卤化银纳米粒子 | 第26-27页 |
·硒纳米粒子 | 第27页 |
·在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 | 第27-28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8-29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藻红-Cu(Ⅱ)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及其应用 | 第30-37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实验部分 | 第31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 | 第31-32页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2-36页 |
·反应酸度的选择 | 第32-33页 |
·藻红用量对体系RLS强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Cu~(2+)用量对体系RLS强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第35页 |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5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35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35页 |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35页 |
·合成样品的测定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第三章 酸性铬兰K-Cu(Ⅱ)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及其应用 | 第37-44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实验部分 | 第38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 | 第38-39页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9-43页 |
·反应酸度的选择 | 第39-41页 |
·酸性铬兰K用量对体系RLS强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Cu~(2+)用量对体系RLS强度的影响 | 第42页 |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第42页 |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2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43页 |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43页 |
·合成样品的测定 | 第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高锰酸钾-甲醛-抗坏血酸化学发光体系研究 | 第44-54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5-46页 |
·实验步骤 | 第46-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3页 |
·保护剂 | 第47-48页 |
·保护剂的选择 | 第47页 |
·保护剂浓度选择 | 第47-48页 |
·分析条件的优化 | 第48-50页 |
·吸附时间选择 | 第48页 |
·洗脱时间 | 第48-49页 |
·化学发光反应时间 | 第49页 |
·清洗时间Tc | 第49-50页 |
·化学发光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0-51页 |
·高锰酸钾的浓度 | 第50页 |
·盐酸浓度的选择 | 第50-51页 |
·校准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 第51页 |
·选择性试验 | 第51-52页 |
·药物样品分析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五章 铜(Ⅱ)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铜(Ⅱ)离子的分离和富集性能 | 第54-60页 |
·引言 | 第54-56页 |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56页 |
·实验步骤 | 第56-59页 |
·铜(Ⅱ)离子印迹环氧树脂基聚合物的制备 | 第56页 |
·酸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56-57页 |
·柱子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金属离子的洗脱 | 第58页 |
·振荡时间的影响 | 第58页 |
·CU~(2+)离子印迹平衡吸附实验 | 第58-59页 |
·共存离子的影响 | 第59页 |
·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