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报废发动机再制造处理与综合效益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发展和推广再制造工艺及综合效益分析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 ·报废发动机再制造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0-13页 |
| ·国外报废发动机再制造发展状况 | 第10-12页 |
| ·国内报废发动机再制造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 ·本文主要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2 再制造技术 | 第14-20页 |
| ·再制造清洗技术 | 第14-17页 |
| ·物理法再制造清洗技术 | 第14-16页 |
| ·化学法再制造清洗技术 | 第16-17页 |
| ·表面再制造加工技术 | 第17-19页 |
| ·表面镀层再制造技术 | 第17-18页 |
| ·表面涂层再制造技术 | 第18页 |
| ·表面覆层再制造技术 | 第18-19页 |
| ·表面改性再制造技术 | 第19页 |
| ·零件表面再涂层的机械加工技术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报废发动机再制造处理 | 第20-37页 |
| ·报废发动机再制造的内涵及意义 | 第20页 |
| ·报废发动机废旧件的失效模式分析 | 第20-26页 |
| ·磨损失效 | 第21页 |
| ·腐蚀失效 | 第21-23页 |
| ·变形失效 | 第23-24页 |
| ·断裂失效 | 第24-25页 |
| ·老化失效 | 第25-26页 |
| ·发动机再制造工艺流程 | 第26-30页 |
| ·拆解 | 第26-27页 |
| ·清洗 | 第27页 |
| ·检测 | 第27页 |
| ·再制造加工 | 第27-28页 |
| ·装配 | 第28-30页 |
| ·性能测试 | 第30页 |
| ·包装 | 第30页 |
| ·发动机再制造主要设备 | 第30-34页 |
| ·拆解类设备 | 第31页 |
| ·清洗类设备 | 第31页 |
| ·检测类设备 | 第31-32页 |
| ·机械加工类设备 | 第32-33页 |
| ·表面技术设备 | 第33页 |
| ·专用量具、工具和辅件 | 第33-34页 |
| ·报废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工艺流程 | 第34-36页 |
| ·缸盖 | 第34页 |
| ·汽缸体 | 第34页 |
| ·曲轴 | 第34页 |
| ·连杆 | 第34页 |
| ·其他小零部件 | 第34-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4 报废发动机再制造综合效益分析 | 第37-54页 |
| ·报废发动机再制造性分析 | 第37-42页 |
| ·再制造性定义 | 第37-38页 |
| ·报废发动机再制造性函数 | 第38-40页 |
| ·报废发动机再制造性参数 | 第40-42页 |
| ·资源效益分析 | 第42-44页 |
| ·节约原生资源 | 第42-43页 |
| ·减少能量消耗 | 第43页 |
| ·报废发动机再制造资源效益数学模型 | 第43-44页 |
| ·环保效益分析 | 第44-48页 |
| ·减少废品掩埋量和污染排放量 | 第44页 |
|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气候质量 | 第44-45页 |
| ·报废发动机再制造环保效益数学模型 | 第45-48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8-50页 |
| ·直接创造企业生产利润 | 第48页 |
| ·减少企业环保消耗 | 第48页 |
| ·提升产品品牌和国际竞争力 | 第48页 |
| ·报废发动机再制造经济效益数学模型 | 第48-50页 |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50-52页 |
| ·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减轻社会矛盾 | 第50-51页 |
| ·提高低收入人员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和谐发展 | 第51页 |
| ·减少废弃产品土地占用量和污染引发的各种疾病 | 第51页 |
| ·减少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 | 第51页 |
| ·解决就业数学模型 | 第51-52页 |
| ·综合效益分析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5 实例分析 | 第54-75页 |
| ·实例阐述 | 第54页 |
| ·一汽大众捷达报废发动机再制造工艺 | 第54-57页 |
| ·一汽大众捷达报废发动机的拆装过程 | 第54-55页 |
| ·一汽大众捷达再制造发动机的组装过程 | 第55-57页 |
| ·资源效益预测 | 第57-61页 |
| ·报废发动机回收数量预测 | 第57-58页 |
| ·一汽大众捷达再制造发动机资源效益分析 | 第58-61页 |
| ·环保效益分析 | 第61-68页 |
| ·CO_2减排量 | 第61-62页 |
| ·CO 减排量 | 第62-63页 |
| ·NO_x减排量 | 第63-64页 |
| ·SO_x减排量 | 第64-65页 |
| ·HC 减排量 | 第65-66页 |
| ·煤灰、炉渣减排量 | 第66-67页 |
| ·PM 减排量 | 第67-68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68-72页 |
| ·基本费用 | 第68-69页 |
| ·资金节约投入量 | 第69-70页 |
| ·经济总效益 | 第70-71页 |
| ·经济利润 | 第71-72页 |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72-73页 |
| ·综合效益分析 | 第73-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展望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1页 |